所謂的氮化處理,就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的特性。模具進行氮化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抗腐蝕性能和抗疲勞性能。由于滲氮溫度偏低,一般在500~600度范圍內進行,滲氮時模具芯部沒有發生相變,因此模具滲氮后變性較小。一般熱作模具鋼都可以在淬火、回火后在低溫回火溫度的溫度區進行滲氮;一般碳鋼和合金鋼在制作塑料模具時也可以在調質后的回火溫度下滲氮;一些特殊要求的冷作模具鋼也可以在氮化后進行淬火、回火熱處理。實踐證明,經過氮化處理后的模具使用壽命顯著提高,進行氮化處理后...
氮化處理技術:調質后的零件,在滲氮處理前須澈底清洗干凈,茲將包括清洗的滲氮工作程序分述如下:滲氮前的零件表面清洗大部分零件,可以使用氣體去油法去油后立刻滲氮。但在滲氮前之還有就是加工方法若采用拋光、研磨、磨光等,即可能產生阻礙滲氮的表面層,致使滲氮后,氮化層不均勻或發生彎曲等缺陷。此時宜采用下列二種方法之一去除表面層。第一種方法在滲氮前首先以氣體去油。然后使用氧化鋁粉將表面作abrassivecleaning。第二種方法即將表面加以磷酸皮膜處理(phosphatecoating)。滲氮爐的排除空氣,將被處理零件置于滲氮爐中,并將爐蓋密封后即可加熱,但加熱至150℃以前須作爐內排除空氣工作...
氮化處理又稱為擴散滲氮。氣體滲氮在1923年左右,由德國人Fry首度研究發展并加以工業化。由于經本法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例如鉆頭、螺絲攻、擠壓模、壓鑄模、壓機用造模、螺桿,連枉,曲軸,吸氣及排氣活面及齒輪業輪等均有使用。一、氯化用鋼簡介傳統的合金鋼料中之鋁、鉻、釩及鉬元素對滲氟其有幫助。這些元素在滲氟溫度中,與初生態的氨原子接觸時,就生成安定的氮化物。尤其是鉬元素,不僅作為生成氨化物元素,亦作為降低在滲氨溫度時所發生的脆性。其他合金鋼中的元素,如鎳、銅、硅、錳等,對滲氨特性并無多大的幫助。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
氮化件出爐后首先用肉眼檢查外觀質量,鋼鐵零件經氮化處理后表面通常呈銀灰色或暗灰色(不同材質的工件,離子氮化后其表面顏色略有區別),鈦及鈦合金件表面應呈金黃色。離子滲氮后工件表面不應有明顯的電弧燒傷和剝落等缺陷,這些要求在正常情況下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不正常的氧化顏色有以下一些情況:表面電弧燒傷:主要是由于工件表面、工件上的小孔中或焊接件的空腔內及組合件的接合面上存在含油雜質,引起強烈弧光放電所致。表面剝落起皮:產生起皮的機理還不十分清楚,但在生產實踐中,工件表面清理不凈、脫碳或氣份中含氧量過多、氮化溫度過高等有時會產生起皮。表面發藍或呈紫藍色這是氧化造成的,如果氧化是在氧化結束后停爐過程中產...
氮化處理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和耐高溫性,其中鋁是強的氮化物元素,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較良好,氮化處理能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勞極限和抗蝕能力。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勞極限和抗蝕能力技術流程工藝要求滲氮前的零件表面清洗大部分零件,可以使用氣體去油法去油后立刻滲氮。部分零件也需要用汽油清洗比較好,但在滲氮前之然后加工方法若采用拋光、研磨、磨光等,即可能產生阻礙滲氮的表面層,致使滲氮后,氮化層不均勻或發生彎曲等缺陷。此時宜采用下列二種方...
模具滲氮后表層出現網狀及波紋狀、針狀或魚骨狀氮化物及厚的白色脆性層將會導致模具韌性降低、脆性增加、耐沖擊性能減弱、產生疲勞剝落、耐磨性能降低,降低模具的使用壽命。缺陷產生的原因,一些熱處理廠家片面強調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制定工藝文件和實際操作時滲氮溫度過高升溫加熱和降溫冷卻速度過快;控溫儀表失靈、爐內實際溫度比儀表指示溫度高。如溫度過高時擴散層中的氮化物便聚集長大、彌散度下降、在晶界上形成高氮相的網狀或波紋狀組織。模具預備熱處理時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模具基體晶粒過大;液氨含水量高,通入氣體滲氮爐中的氨氣含有水分。氣體滲氮爐中氨分解率太低即氮勢過高。預備熱處理時,淬火加熱未在保護氣氛中進行,模...
氮化處理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的特性。如果需要進行氮化處理的,歡迎聯系我們衡創。傳統的合金鋼料中之鋁、鉻、釩及鉬元素對滲氮甚有幫助。這些元素在滲氮溫度中,與初生態的氮原子接觸時,就生成安定的氮化物。尤其是鉬元素,不僅作為生成氮化物元素,亦作為降低在滲氮溫度時所發生的脆性。其他合金鋼中的元素,如鎳、銅、硅、錳等,對滲氮特性并無多大的幫助。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較良好。其中鋁是強的氮化物元素,含有~。在含鉻的鉻鋼而言,如果有足夠的含量,亦可...
離子氮化法是由德國人B.Berghaus在1932年發明的。該法是在0.1~10Torr(1Torr=133.3Pa)的含氮氣氛中,以爐體為陽極,被處理工件為陰極,在陰陽極間加上數百伏的直流電壓,由于輝光放電現象便會產生象霓虹燈一樣的柔光覆蓋在被處理工件的表面。此時,已離子化的氣體成分被電場加速,撞擊被處理工件表面而使其加熱,同時依靠濺射及離子化作用進行氮化處理。離子氮化法與以往的靠分解氨氣或使用物來進行氮化的方法截然不同,作為一種全新的氮化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精密儀器、擠壓成型機、模具等許多領域,而且其應用范圍仍在日益擴大。氮化處理硬度用什么檢測?高明區氮化處理硬度氮化處理主要目...
模具進行氮化處理可顯著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抗侵蝕性能和抗疲勞性能。由于滲氮溫度較低,一樣在500-650℃范圍內進行,滲氮時模具芯部沒有發生相變,因此模具滲氮后變形較小。一樣熱作模具鋼(凡回火溫度在550-650℃的合金工具鋼)都能夠在淬火、回火后在低于回火溫度的溫度區內進行滲氮;一樣碳鋼和低合金鋼在制作塑料模時也可在調質后的回火溫度下滲氮;一些特殊要求的冷作模具鋼也可在氮化后再進行淬火、回火熱處置。實踐證明,經氮化處置后的模具利用壽命顯著提高,因此模具氮化處置已經在生產中取得普遍應用。可是,由于工藝不正確或操作不妥,往往造成模具滲氮硬度低、深度淺、硬度不均勻、表面有氧...
氮化處理就是常說的滲氮處理。其是將氮原子滲入鋼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過程。原理:利用氨在一定溫度(500~600℃)下分解的活性氮原子向鋼的表面擴散,形成鐵氮合金,從而改變鋼件表面的力學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質。滲氮可以獲得很高的I表面硬度,耐磨性能及疲勞強度,并具有耐腐蝕性;而且由于滲氮處理溫度比滲碳溫度低,且不需要額外熱處理,所以滲氮后的變形很小,這點非常重要。滲氮與滲碳相比,滲氮的優點如下: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有更高的疲勞強度;更高的耐腐蝕性;工件變形小;較高的抗咬合性。鋼件在氮化前應做的準備工作:清理氮化箱及氨氣管道,并檢查是否漏氣分析氨液中的含水量(含水量不可>)否則影響氮化質量。...
離子滲氮工藝質量檢驗:1.滲氮層厚度滲氮層包括化合層和擴散層,滲氮層厚度和時間呈拋物線關系。常用金相法和硬度法測量滲氮層厚度。﹝1﹞金相法將金相試樣磨制,經過試劑﹝化合層用2-4%硝酸酒精溶液,擴散層用5%苦味酸酒精溶液﹞腐蝕后,用金相顯微鏡放大100-200倍測量,從表面測至與基體有明顯界限為止,其長度即為滲氮層厚度。﹝2﹞硬度法用100g負荷的維氏硬度計從表面至心部垂直打硬度,打到高于基體硬度30-50Hv處,從表面至此處的距離做為滲氮層厚度。2.滲氮層硬度滲氮層的表面硬度用5-10Kg負荷的維氏硬度計測量,滲層厚度≤0.2mm時,負荷不應超過5Kg。化合層的表面硬度用50-200g負荷的...
氮化處理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和耐高溫性,其中鋁是強的氮化物元素,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較良好,氮化處理能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勞極限和抗蝕能力。具有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勞極限和抗蝕能力。大部分零件,可以使用氣體去油法去油后立刻滲氮。部分零件也需要用汽油清洗比較好,但在滲氮前之還有就是加工方法若采用拋光、研磨、磨光等,即可能產生阻礙滲氮的表面層,致使滲氮后,氮化層不均勻或發生彎曲等缺陷。此時宜采用下列二種方法之一去除表面層。方法一在...
氮化處理中的氣體滲氮是在一定的溫度下使介質中的氮原子滲透在工件的表面,是屬于化學熱處理工藝的一種,氣體滲氮又可以稱之為氮化,根據所用介質的工藝參數不同。氣體滲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抗疲勞性,耐腐蝕性、熱硬性和抗咬合性。氣體滲氮的工件變形量,是根據工件的大小形狀來控制滲氮溫度和滲氮時間,一般常規滲氮溫度在480-600度之間進行,介質可以采用NH3+NH2混合氣體,氣體硬氮化時間周期長(30H以上),其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強,但脆性也比較大,對此可以采用稀土共滲氮法,在氣體滲氮時加入稀土元素,能夠活化工件表面,加快氮原子的吸收速度,改善表面組織,使氮化物分布的密小彌散,避...
氮化處理常見問題匯總一:氣體氮化與離子氮化,對性能的影響?哪種更好?答:氣體氮化可以獲得較深滲層及高硬度的氮化物。并且適用各種形狀的氮化零件;特別重載荷零部件,離子氮化針對輕載荷高轉速零部件。氣體氮化白亮層斷續好還是連續好?對性能有何影響?答:當機械零件表面具有完整而致密的、連續的氮化白亮層覆蓋時,具有較強的抗大氣和水腐蝕性能,以及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和較高的抗固著磨損特性,可以形成均勻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并且增強了零部件的疲勞強度;斷續的性能則要差。滲氮與滲碳相比工件變形小。江門模具氮化處理后會生銹嗎 所謂的氮化處理,就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
氮化處理中的氣體滲氮是在一定的溫度下使介質中的氮原子滲透在工件的表面,是屬于化學熱處理工藝的一種,氣體滲氮又可以稱之為氮化,根據所用介質的工藝參數不同。氣體滲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抗疲勞性,耐腐蝕性、熱硬性和抗咬合性。氣體滲氮的工件變形量,是根據工件的大小形狀來控制滲氮溫度和滲氮時間,一般常規滲氮溫度在480-600度之間進行,介質可以采用NH3+NH2混合氣體,氣體硬氮化時間周期長(30H以上),其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強,但脆性也比較大,對此可以采用稀土共滲氮法,在氣體滲氮時加入稀土元素,能夠活化工件表面,加快氮原子的吸收速度,改善表面組織,使氮化物分布的密小彌散,避...
氣體氮化是將工件放入一個密封空間內,通入氨氣,加熱到500-580℃保溫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氨氣在400℃以上將發生如下分解反應:2NH3—→3H2+2[N],從而爐內就有大量活性氮原子,活性氮原子被鋼表面吸收,并向內部擴散,從而形成了氮化層氮化處理企業友情指出!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通常滲氮溫度為500—520℃。停留時間取決于滲氮層所需要的厚度,一般以0.01mm/h計算。因此為獲得0.25—0.65mm的厚度,所需要的時間約為20—60h。提高滲氮溫度,雖然可以加速滲氮過程,但會使氮化物聚集、粗化,從而使零件表面層的硬度降低。對于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在氮化時必須采用含Mo、A、V...
氮化處理是表面熱處理的一種,表面滲氮,使表面有一定的硬度。氮化處理又稱為擴散滲氮。氮化處理優點介紹: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對38CrMoAIA等氮化鋼制零件,氨化后的表層硬度可以提高到HV1000~1200.相當于HRC70左右。這顯然是一般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達不到的。尤其寶貴的是,這種高硬度可在500℃左右長期保持不下降。由干硬度高.耐磨性也很好,能抗各種類型的磨損,較高的疲勞強度,氨化后零件表面形成的各種氛化物相的比容比鐵大,因此氨化后表面產生了較大的殘余壓應力。表層殘作壓應力的存在能部分地抵消在疲勞載荷下產生的拉就力,延緩疲勞破壞過程,使疲勞強度顯著提高。同時氨化還使工件的缺口敏感性降...
熱處理主要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金屬材料表面或者內部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方法。這種熱處理可分為氮化處理等,那么大家對于氮化處理了解多少呢?這種氮化處理是向鋼的表面層滲入氮原子的過程,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勞強度和抗腐蝕性。它是利用氨氣在加熱時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鋼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層,同時向心部擴散。這種氮化通常是氮化爐來進行,適用于各種高速傳動精密齒輪、機床主軸(如鏜桿、磨床主軸),高速柴油機曲軸、閥門等。氮化工件工藝路線:鍛造-退火-粗加工-調質-精加工-除應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由于氮化層薄,并且較脆,因此要求有較...
氮化處理你必須知道的五大優點: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對38CrMoAlA等氮化鋼制零件,氮化后的表層硬度可以提高到HV1000-1200,相當于HRC70左右。這顯然是一般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達不到的。尤其寶貴的是,這種高硬度可在500℃左右長期保持不下降。由于硬度高,耐磨性也很好,能抗各種類型的磨損。較高的疲勞強度。氮化后,零件表面形成的各種氮化物相的比容比鐵大,因此氮化后表面產生了較大的殘余壓應力。表層殘作壓應力的存在,能部分地抵消在疲勞載荷下產生的拉就力,延緩疲勞破壞過程,使疲勞強度顯著提高。同時氮化還使工件的缺口敏感性降低。一般合金鋼氮化后,疲勞極限可提高25%-35%;有缺口的試樣,...
什么是氮化處理,它的目的是什么?氮化又稱滲氮,它是將氨原子滲入鋼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過程。氮化處理是利用氨在一定溫度(500~600℃)下所分解的活性氮原子向鋼的表面層擴散,而形成鐵氮合金,從而改變鋼件表面的力學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質。氨氣在400℃以上將發生如下分解反應:2NH3→2N+3H2分解出的氮原子被工件吸收從而形成氮化層。滲氨可以獲得比滲碳更高的表面硬度(可高達1000~1200HV),耐磨性能及疲勞強度,并具有滲碳得不到的耐腐蝕性能。而目由干滲氬溫度比滲碳溫度低得多,滲氟后又不需要進行熱外理,所以滲氟后的變形很小,因此在工業上獲得了非常廣的應用。滲氨與滲碳相比,滲氨的優點如下:...
所謂的氮化處理,就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的特性。模具進行氮化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抗腐蝕性能和抗疲勞性能。由于滲氮溫度偏低,一般在500~600度范圍內進行,滲氮時模具芯部沒有發生相變,因此模具滲氮后變性較小。一般熱作模具鋼都可以在淬火、回火后在低溫回火溫度的溫度區進行滲氮;一般碳鋼和合金鋼在制作塑料模具時也可以在調質后的回火溫度下滲氮;一些特殊要求的冷作模具鋼也可以在氮化后進行淬火、回火熱處理。實踐證明,經過氮化處理后的模具使用壽命顯著提高,進行氮化...
氮化處理常見問題匯總二:常規氣體氮化用于調質狀態中低碳合金鋼,現在許多用于高碳鋼。比如軸承鋼、高碳合金鋼與中低碳合金鋼有何不同?答:高碳鋼中的碳化物阻礙了氮化物的形成,碳化物和氮化物之間連接界面增多,從而影響了氮化效果。但對軸承鋼而言,經氮化加淬火回火后形成含氮馬氏體,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抗疲勞性能。氣體氮化與離子氮化對白亮層影響哪一種更好?如何控制?答:氣體氮化和離子氮化擁有各自的優勢,不好說那種工藝更好,只能說應用于具體場合時更適合。氣體氮化的優勢主要在于裝爐方式簡單,對于零件尺寸形狀要求小,可實現整體滲氮,容易實現白亮層滲氮,更容易實現大小件混裝等優勢。離子氮化的優勢主要...
氮化處理的nZVI增強三氯乙烯的還原脫氯。氮化處理可以用于改善鐵和鋼材料的耐腐蝕性。此外,氮化鐵(FexN)已被證明在廣的應用中具有出色的催化性能。在減少顆粒腐蝕的同時,氮化也增強了用于地下水修復的零價鐵納米顆粒(nZVI)的反應性。兩種不同類型的FexN納米顆粒是通過在高溫下將氣態的NH3/N2混合物通過原始的nZVI來合成的。得到的顆粒主要由面心立方(γ′-Fe4N)和六方緊密堆積(ε-Fe2-3N)排列組成。氮化被發現增加了顆粒的水接觸角和還原形式的鐵的表面可用性。與原始的nZVI相比,兩種類型的FexN納米粒子的三氯乙烯(TCE)脫氯率分別增加了20倍和5倍,而氫氣演化率則減少了...
氮化處理中,一般合金鋼氮化后,疲勞極限可提高25%~35%;有缺口的試樣,可提高2~3倍,較高的抗咬合性能一些承受高速相對滑動的零件很容易發生卡死或擦傷,而氮化零件在短時間缺乏潤滑或過熱的條件下,仍能保持高硬度,具有較高的抗咬合性能。較高的抗蝕性氮化后零件表面形成了一層致密的化學穩定性較高的氮化物層,凸顯地提高了抗腐蝕性能,并能抵抗大氣、自來水、水蒸氣、苯、油污、弱堿性溶液的腐蝕,保持了良好的抗蝕性。變形小且具有規律性因為氮化溫度低,一般為480~580℃,升降溫速度又很慢,零件心部也無組織轉變,仍保持調質狀態的組織,所以氮化后的零件變形很小,而且變形的規律可以掌握和控制。氮化處理在工業上應用...
氮化處理的顏色。將被處理零件置于滲氮爐中,并將爐蓋密封后即可加熱,但加熱至150℃以前須作爐內排除空氣工作。排除爐內的主要功用是防止氨氣分解時與空氣接觸而發生性氣體,及防止被處理物及支架的表面氧化。其所使用的氣體即有氨氣及氮氣二種。排除爐內空氣的要領如下:①被處理零件裝妥后將爐蓋封好,開始通無水氨氣,其流量盡量可能多。②將加熱爐之自動溫度控制設定在150℃并開始加熱(注意爐溫不能高于150℃)。③爐中之空氣排除至10%以下,或排出之氣體含90%以上之NH3時,再將爐溫升高至滲氮溫度。氮化處理方法有氣體催滲、液體催滲、固體催滲。揭陽模具氮化處理工藝 離子氮化裝爐時零件間距如何控制?不同...
氮化處理是如何進行的?熱處理主要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個質中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金屬材料表面或者內部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方法。這種熱處理可分為氮化處理等,那么大家對于氮化處理了解多少呢?這種氮化處理是向鋼的表面層滲入氮原子的過程,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勞強度和抗腐蝕性。它是利用氮氣在加熱時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鋼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層,同時向心部擴散。這種氮化通常是氮化爐來進行,適用于各種高速傳動精密齒輪、機床主軸如桿、磨床主軸),高速柴油機曲軸、閥門等。氮化工件工藝路線:鍛造-退火-粗加工-調質-精加工-除應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由于氮化層薄,...
氮化處理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的特性。傳統的合金鋼料中之鋁、鉻、釩及鉬元素對滲氮甚有幫助。這些元素在滲氮溫度中,與初生態的氮原子接觸時,就生成安定的氮化物。尤其是鉬元素,不僅作為生成氮化物元素,亦作為降低在滲氮溫度時所發生的脆性。其他合金鋼中的元素,如鎳、銅、硅、錳等,對滲氮特性并無多大的幫助。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較良好。其中鋁是強的氮化物元素,含有0.85~1.5%鋁的滲氮結果比較好。在含鉻的鉻鋼而言,如果有足夠的含量,亦可得到很好的效果。氮化...
H13(4Cr5MoSiV1)鋼具有較高的韌性和優良的耐冷熱疲勞性能,是一種強韌兼備且質優價廉的工模具鋼。為提高工模具表面硬度、耐蝕、抗粘結等性能,生產中通常需進行表面氮化處理,在保持工模具芯部原有強度與韌性的同時有效地提高模具的表面強度。對H13模具鋼的氮化處理已有很多研究報道,但實際生產中仍然存在一些技術問題。通常,為了獲得氮化處理后模具芯部與表層性能良好的匹配,氮化處理前應對該模具鋼進行適當的熱處理,一般的熱處理工藝是淬火+兩次回火,但也有人提出淬火+一次回火的處理工藝,對于某些大型模具甚至采用淬火+三次回火的處理;而氮化處理過程本身也相當于一次回火處理,對氮化層將產生明顯的...
氮化處理是如何進行的?熱處理主要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金屬材料表面或者內部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方法。這種熱處理可分為氮化處理等,那么大家對于氮化處理了解多少呢?這種氮化處理是向鋼的表面層滲入氮原子的過程,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勞強度和抗腐蝕性。它是利用氨氣在加熱時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鋼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層,同時向心部擴散。這種氮化通常是氮化爐來進行,適用于各種高速傳動精密齒輪、機床主軸(如鏜桿、磨床主軸),高速柴油機曲軸、閥門等。氮化工件工藝路線:鍛造-退火-粗加工-調質-精加工-除應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由于氮化層薄,...
所謂的氮化處理,就是指一種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經氮化處理的制品具有優異的耐磨性、耐疲勞性、耐蝕性及耐高溫的特性。模具進行氮化處理可以顯著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抗腐蝕性能和抗疲勞性能。由于滲氮溫度偏低,一般在500~600度范圍內進行,滲氮時模具芯部沒有發生相變,因此模具滲氮后變性較小。一般熱作模具鋼都可以在淬火、回火后在低溫回火溫度的溫度區進行滲氮;一般碳鋼和合金鋼在制作塑料模具時也可以在調質后的回火溫度下滲氮;一些特殊要求的冷作模具鋼也可以在氮化后進行淬火、回火熱處理。實踐證明,經過氮化處理后的模具使用壽命顯著提高,進行氮化處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