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神龜年間,陳仲儒用文字記寫有《琴用指法》一書。從文獻記載來看,當時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調、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將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調貫穿起來,從而形成一種譜式。南北朝時丘明(494—590)傳譜的琴曲《碣石調幽蘭》,便是這樣一種用文字記寫的琴譜。原譜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后楊守敬(1839—1914)將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輯的《古逸叢書》中出版。該樂譜是通過文字對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敘述,間接反映出樂曲的音高與時值的譜式,故名文字譜。樂譜沒有具體音高標記,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記載去彈奏后才出現該音,是迄今發現早的琴譜。這五根線,就是這架琴的琴弦,分別叫作宮...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于古琴有效弦長長,振幅閾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長比較短的樂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變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大指的托、擘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余地相當大。...
在所有的樂器中,除了出土的樂器如編鐘、編磬等歷史更久遠之外,在人的手中一直使用的樂器,唯有古琴較為古老。一般樂器的使用通常不超過一百年,而古琴則達幾百年甚至千年之久。⑴舊木:材料的歷史感數百年前的古琴,其木料自然陳舊,具有歷史感。即使新琴,也必須用陳舊的木料來制作。一般是用百年以上的桐木、杉木為面板,梓木為底板。其木源大多為棺木和房木。舊木的使用使古琴在質料上獲得歷史感與蒼古美。⑵斷紋:外觀的歷史感古人說:“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較常見的有蛇腹斷、梅花斷、牛毛斷、龍紋斷、龜紋斷、冰裂斷等。應該說,斷紋是古琴之歷史感與蒼古美的較直接的視覺表征。⑶發音蒼勁松透:音色的歷史感古琴由于所使...
一、琴之魂琴,即“琴棋書畫”所特指,中國較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在西方樂器法中劃歸zither類。傳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諸神演奏而得“瑤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現代習稱古琴、七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講的就是“琴”。琴,中華文明之象征,是中國較古老、深邃、空靈、較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樂壇上,琴被視為“八音之守”,“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千百年來,琴以其特立獨行的藝術魅力、空靈蒼遠的哲學意境和豐富厚重的文史底蘊,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講求中正平和、寧靜...
一張琴,它選材是否優良,音色是否合意,都不能成為你后期堅持的動力。對于彈琴者來講,一張手感舒適的古琴,是你未來堅持的動力。手感中忌諱的就是抗指、打板。抗指是由于岳上過高,使得琴弦離情面過遠,在彈奏按音時左手吃力而影響指法與演奏。抗指的琴在彈奏過程中往往會對手造成傷害,長期以往必然使得對古琴望而遠之。打板則是由于岳山較低,右手彈奏時出現琴弦拍打琴面的現象。更甚者手指亦會產生拍打琴面的現象。一張不存在抗指的琴,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另外,琴弦的松軟程度也會對手感產生影響。通常用手掌請按琴弦時,感覺到琴弦的阻擋作用力的同時,又不覺得吃力是較為滿意的狀態。不然琴弦過于松軟會顯得音色無力過于柔...
獲得全球“華語金曲獎”的青年古琴藝術家。個人專輯被列入古琴申遺十周年大師集系列專輯中。《琴氣?廣陵散》獲全球華語金曲獎“比較好民樂專輯”。多次獲得全國古琴大賽金獎。熊云韻老師自幼受家父影響熏陶喜愛古琴并學習古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先后受教于其父熊開華;唐健垣、李祥霆、朱晞、龔一、戴曉蓮、李禹賢、趙家珍八位琴家。至今習琴28年,古琴教學19年。古琴演奏獨具個人風格,剛柔并濟,演奏技巧精湛華麗卻不失古雅內涵,色彩濃厚卻不失優雅細膩。2019年被選入中國古琴名人堂,其藝術履歷與帶表作品將長期陳列于中國古琴名人堂博物館。受邀多次任中國琴會主辦的“弘琴杯”全國古琴大賽評委。連續五屆于美國舉行的...
指法的學習如果平時沒有老師指導教學,時間一長,錯誤的彈奏方式后期就會形成習慣,后期再去改正是很難得。通俗淺顯的道理:大家平時養成的習慣,成年后同樣很難改變。所以說,如果真的熱愛古琴,想要學好,不如一步到位,找個專業的老師咨詢學習,事半功倍。假使,自己預算不足,也可先學習理論,等到后期自身有能力了再請教老師也不遲。三、初學古琴怎么入門?古琴的學習分為三個步驟。第1個是學習理論知識,好比參加一份工作,在什么都不懂的前提下也要慢慢地去學習,認識,了解古琴的一些基礎知識。第二個是指法的練習。認識了琴譜,買了古琴,剩下的就長年累月的練習指法,先逐一練習每個不同的指法,后面一點點將他們連接起來,從生澀到熟...
古琴譜是以記寫演奏技法為基本特征的手法譜。早在西漢中期劉安的《淮南子修務訓》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蔡邕《琴賦》寫道:“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康《琴賦》也有“上下累應,踸踔磥硌”、“樓攙捋,縹繚撇挒”等記載。其中,攫援、摽拂、抑揚、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樓攙、捋、縹繚、撇挒等,顯然是當時琴家命名的指法術語。可見,在這一時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體系。文化內涵和繁復工藝注定了古琴價格,初學者可選千元左右的古琴,即可滿足日常彈奏需要,以后還能升級置換。重慶品質古琴初學行不行古琴除了基本指法“勾、剔、抹、挑”的方法正確...
通過這些正確的基本功訓練,為日后的提高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琴生入門開指就要學某一首大、中型樂曲曲,甚至方法不正確的情況下仍“日以繼夜,永往直前”的堅持練習。其求學心情可以理解,但絕非上策。如果連古人說的基本“法度”都錯亂了,就很難上得正道。因此,非但沒有必要去學高難度、高有名度的經典樂曲,而且在練習“練習曲”時也不可操之過急、急功求“進”。因為只有有了正確的牢固的基本功,才會有提高與發展的基礎保證。可見,初始的“開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課。古琴是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制式也幾經變革。至此,古琴的琴弦便固定為七弦,幾千年來不再更改。泰州初學級古琴古琴首先要把右手勾、抹、挑、剔、托、劈練好,練...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于古琴有效弦長長,振幅閾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長比較短的樂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變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大指的托、擘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余地相當大。...
西方的音樂以作曲家為本位,一萬個人彈一首曲彈出來的效果并無大致,(你可能會說風格不同什么的,但是大概你能聽出他們彈的是一首曲子吧)古琴則是以演奏者為本位,古琴使用減字譜記譜,譜子里是沒有節奏的,一萬個人彈可以有一萬個版本,如果沒人告訴你你可能都不知道兩首風格節奏迥異曲子是用的同一個譜子,因此古琴的傳承需要人對人的方式,**時期古琴幾乎在中國要絕了,也是這個原因。不過現在有名家打譜(即給譜子定出節奏),也不太要求人對人了。線上古琴教學體驗開始啦!江蘇青銅古琴怎么聯系古琴古琴的意境應該和它獨有的物理性質及其所產生的藝術表現力密不可分。共鳴箱、琴弦的構造決定了琴的基本音色,而音色直接關系到琴樂的內涵...
明清時期,刊印琴譜之風很盛。首先是朱元璋之子朱權,刊印了《神奇秘譜》 《新刊太音大全集》等琴譜。到明中葉以后,其他藩邸和民間也紛紛開始把各自收集和創作的琴曲,用減字譜刊印下來。其中較有名的有《杏莊太音補遺》(1557年,蕭鸞編)、《文會堂琴譜》(1596年,胡文煥編)、《松弦館琴譜》(1641年,嚴徵編)、《大還閣琴譜》(1673年,徐上瀛編)、《澄鑒堂琴譜》( 1686年,徐常遇編)、《五知齋琴譜》(1772年,徐祺編)、《自遠堂琴譜》(1802年,吳灴編)、《蕉庵琴譜》(1868年,秦維瀚編)、《天聞閣琴譜》( 1875年,唐彝銘編),等等,總計達150余種之多。而其中所記錄的琴曲之多,更...
一、琴之魂琴,即“琴棋書畫”所特指,中國較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在西方樂器法中劃歸zither類。傳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諸神演奏而得“瑤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現代習稱古琴、七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講的就是“琴”。琴,中華文明之象征,是中國較古老、深邃、空靈、較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樂壇上,琴被視為“八音之守”,“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千百年來,琴以其特立獨行的藝術魅力、空靈蒼遠的哲學意境和豐富厚重的文史底蘊,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講求中正平和、寧靜...
跟隨古琴名家賞弦歌雅韻,品大美琴音。學習古琴能讓我們擺脫焦慮、浮躁、迷茫,慢下來靜下來,品味古琴的韻律美、蒼古美、奇特美,提升自身氣質談吐,提高審美能力。通過古琴之美滋養身心,獲得藝術熏陶,活得更從容自在。古琴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可很多人覺得古琴很難學會:有學古琴的心愿,但學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找不到專業老師帶,學起來不得要領,耗時又吃力;古琴指法與技法繁多,等到用時傻傻分不清;聽過很多琴曲,卻始終品不出一首琴曲的好壞。再加上古琴速成班到處都是,流水線式的教學急功近利,實際上并沒有學到真東西,也無法掌握古琴藝術的精髓和奧妙。為此,我們特邀請管派古琴嫡傳王迪先生學生、國家圖書館文津琴社社長任...
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古時的琴以梧桐為面、梓木為底的琴較多,其次是上好的杉木為面的古琴也比較常見,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選用的杉木。《瑯嬽記》(14)載:“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斲為琴,妙過于桐。”此處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現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難以尋覓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為主(還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為木質問題,音色壽命較短,故常做為中低檔古琴的琴材選用。而現代斫琴師的上品大多為老杉木做為的琴材。挑選古琴時琴材作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慮。當然光有好的琴材是遠遠不夠的,有好的料不一定是張好的琴。文化內...
古琴入門課: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如果一生只學一門技藝,你會學什么?竹笛、吹笙、古箏、鋼琴、吉他、手風琴……可選的種類太多了,古琴可能是你比較好的選擇。古琴一向被視作“華夏正聲”、“元音雅樂”,是中國古代相當有崇高地位的樂器,寄托了了文人傲骨獨力、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居于“琴棋書畫”之大。《梅花三弄》的冰姿傲骨;《陽關三疊》的離愁別緒;《廣陵散》的千古絕響;《平沙落雁》的逸士心胸一首首琴曲承載著中國的禮樂精神,傳唱千年,魅力不減。古箏要比古琴大很多,出門攜帶很不方便,再者說,古箏比古琴音色明亮悅耳,但古琴的意境更高些。**名家古琴怎么用古琴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于古琴...
古琴與其它樂器的另一不同,在于它從不做任何的裝飾,特別地追求樸素大方。在琴上只有一個所能做的裝飾是書法和印章,鐫刻于琴的背面。這類銘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題詞。在這琴名與題詞中,較能體現古琴的人文韻味。⑴琴名首先,絕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名字不是種類的品牌,而是個體的名稱,這是其它任何樂器所沒有的。例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唐琴),其音色柔美悅耳,有天上仙樂之概;“大圣遺音”琴發音清脆松透;成公亮先生藏“秋籟”琴(唐琴),音色古雅透靜,溫和圓潤。古琴是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制式也幾經變革。至此,古琴的琴弦便固定為七弦,幾千年來不再更改。無錫初學級古琴哪里買古琴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傳統音樂...
北魏神龜年間,陳仲儒用文字記寫有《琴用指法》一書。從文獻記載來看,當時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調、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將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調貫穿起來,從而形成一種譜式。南北朝時丘明(494—590)傳譜的琴曲《碣石調幽蘭》,便是這樣一種用文字記寫的琴譜。原譜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后楊守敬(1839—1914)將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輯的《古逸叢書》中出版。該樂譜是通過文字對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敘述,間接反映出樂曲的音高與時值的譜式,故名文字譜。樂譜沒有具體音高標記,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記載去彈奏后才出現該音,是迄今發現早的琴譜。古琴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而古箏則...
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古時的琴以梧桐為面、梓木為底的琴較多,其次是上好的杉木為面的古琴也比較常見,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選用的杉木。《瑯嬽記》(14)載:“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斲為琴,妙過于桐。”此處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現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難以尋覓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為主(還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為木質問題,音色壽命較短,故常做為中低檔古琴的琴材選用。而現代斫琴師的上品大多為老杉木做為的琴材。挑選古琴時琴材作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慮。當然光有好的琴材是遠遠不夠的,有好的料不一定是張好的琴。古人云...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傳統音樂總是通過口傳心授,得以代代相傳。但古人創作的許多精妙音樂作品,如孔子贊嘆過的《韶樂》,白居易描繪過的《霓裳羽衣曲》,雖心向往,但早已湮沒無聞。在近三千年的歷史中,古琴留下了極豐富的曲譜遺存。傳下譜集約150多種,遺存琴曲六百多首。而這些琴曲又因流派、傳承、個人風格,產生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傳譜。這些古老的琴曲,通過一種獨特的記譜法——“減字譜”而得以留傳至今。追溯中國古琴譜的出現,可能很早。明人朱權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為宋田芝翁編《太古遺音》,其中輯錄了唐人論琴及指法資料多種,在談到古琴譜的來源時說:“制譜始于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于后代。”雍門周是戰國時人...
西方的音樂以作曲家為本位,一萬個人彈一首曲彈出來的效果并無大致,(你可能會說風格不同什么的,但是大概你能聽出他們彈的是一首曲子吧)古琴則是以演奏者為本位,古琴使用減字譜記譜,譜子里是沒有節奏的,一萬個人彈可以有一萬個版本,如果沒人告訴你你可能都不知道兩首風格節奏迥異曲子是用的同一個譜子,因此古琴的傳承需要人對人的方式,**時期古琴幾乎在中國要絕了,也是這個原因。不過現在有名家打譜(即給譜子定出節奏),也不太要求人對人了。每一床古琴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形制,音色也不同。南京百年老杉木古琴古琴指法的學習如果平時沒有老師指導教學,時間一長,錯誤的彈奏方式后期就會形成習慣,后期再去改正是很難得。通俗...
《流水》是古琴的經典曲目。相傳為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樂也;志在流水,智者之樂也。初《高山》、《流水》本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兩曲,至宋代又分有若干段數。后世各種傳譜雖然段數不盡相同,但是樂曲意境大致相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9段。所加的這一段也就是為琴家們所著稱的“七十二滾拂”。這一段增加了大量滾、拂的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是全曲中突出、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稱為“七十二滾拂流水”或“大流水”。現今琴人們所彈的《流水》大多采自張孔山的《天聞閣琴譜》。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勢,隱約暗示全曲的主題音調。...
彈古琴需要右手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留起一點指甲。長出指頭1-1.5mm為宜。并且注意不要修成尖銳狀,以略尖的圓形為好。∪:挑。右手食指(第二指)向外(離開人身體的方向)撥弦稱為“挑”。挑的時候,以大指扶在食指末一節上部的外側,大指尖與食指背相齊,不可使指尖伸出。由大指將食指向內充分收回,大指關節向外凸出,食指的第1、二關節突出,大指和食指合成近于圓圈形狀。然后,以大指自然而放松的動作推動食指向外撥動琴弦。食指撥弦時是以指甲下面約三分之一處觸弦,觸弦時指甲與弦所在的水平面約成95°角。撥弦時大指要充分推動食指(初學階段應是用中等力度和中等速度撥弦),使食指第1第二關節充分伸展開,同時食指指尖...
除了基本指法“勾、剔、抹、挑”的方法正確外,還須注意幾個關鍵的基本要點:1.音高音準是任何音樂作品及演奏演唱的主體,且必須符合音律體系的準繩。要求每一個高音是嚴格的精確的某音高,還須善于多種變化。古琴的音高音位較其他樂器的距離大,音準的可容性大,也很容易使彈奏者忽略其精確嚴格的音準。尤其在“二上二下”走音時,更須注意音準。2.節拍要準確,快慢松緊必須得當。尤其是大小附點、切分與切分或較復雜節奏時,尤其須把握準確。即使散板也必須是在承轉合的結構中,在氣息規律中進行處理,散板不能理解為“隨意”“無所謂規矩”的拍板。一盤皆散決不是音樂中說的散板!其實處理符合氣息松緊、情緒變化的散板要比處理固定時值的...
北魏神龜年間,陳仲儒用文字記寫有《琴用指法》一書。從文獻記載來看,當時古琴已有了固定的形制、音位、琴調、指法,一首琴曲借用文字將其演奏指法、音位、琴調貫穿起來,從而形成一種譜式。南北朝時丘明(494—590)傳譜的琴曲《碣石調幽蘭》,便是這樣一種用文字記寫的琴譜。原譜為唐初抄本,存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后楊守敬(1839—1914)將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輯的《古逸叢書》中出版。該樂譜是通過文字對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敘述,間接反映出樂曲的音高與時值的譜式,故名文字譜。樂譜沒有具體音高標記,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記載去彈奏后才出現該音,是迄今發現早的琴譜。學古琴不只是學一件樂器,而是學習一個更...
古琴選材多樣,故音質、音色、自然有大的差別,例如發音有:清亮、渾厚、松透、古樸、蒼老、宏大、清潤、凝重、甜美、靈透、幽奇......等等,豐富多彩,一琴一音,音色各異,可滿足各種古琴愛好者的需要,這也是中國古琴的一大特色!宋代《夢溪筆談》說:“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足見材質與音色有密切關系,因此斫琴選材每一步都很重要,天音琴坊一直相信保證品質的同時,選擇較適合的材料才能做出高質量的古琴! 古琴至今已傳下3000多首古曲,是世上擁有曲目多的樂器。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古琴歷來就有深厚的**基礎。無錫初學級古琴高質量選擇古琴藝術處理的總原則是前輩總結的“...
初唐時期,繼續沿用著過去的古琴譜式。當時有琴家趙耶利(563—639) , “出譜二帙,名參古今”, “所正錯謬五十余弄,削俗歸雅,傳之譜錄”。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當年整理的全部琴曲。《新唐書藝文志》中列有他所撰的《琴手勢譜》一卷、《琴敘譜》九卷,《宋史》中又有他的《彈琴右手法》一卷)。前兩種已散佚,唯《彈琴右手法》見于《烏絲欄古琴指法》中。宋朱長文《琴史》有“作譜兩卷以遺之,今傳焉”,似與前引文“出譜兩帙”相合。北宋尚存,今也湮沒。不過趙耶利整理的譜集,仍然使用了繁難的文字譜。如同我們在《碣石調幽蘭》中看到的那樣,“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斫琴幾乎全部依賴于斫琴師的傳統工藝和自...
古琴與其它樂器的另一不同,在于它從不做任何的裝飾,特別地追求樸素大方。在琴上只有一個所能做的裝飾是書法和印章,鐫刻于琴的背面。這類銘文一般包括:琴名和題詞。在這琴名與題詞中,較能體現古琴的人文韻味。⑴琴名首先,絕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名字不是種類的品牌,而是個體的名稱,這是其它任何樂器所沒有的。例如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唐琴),其音色柔美悅耳,有天上仙樂之概;“大圣遺音”琴發音清脆松透;成公亮先生藏“秋籟”琴(唐琴),音色古雅透靜,溫和圓潤。鋼琴和古琴是從風格、技巧及內涵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古琴是中國古老樂器之一,包含著廣博的中國文化。上海純手工古琴有哪些品牌古琴歷代傳下來的古琴...
古琴作為樂器,必須要能夠彈奏。所以不抗指、不沙音、不打板是一個優良古琴的必備條件。因為南北演奏風格和力度的區別,古琴有些詳細的數據也并不相同。然后是聲音,作為練習,能發聲基本就能滿足練習,但作為與琴人相伴的良友,音色又是不可以忽視的古琴,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習琴者的興趣的培養。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統一。古琴聲音要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挑選古琴這幾個必備條件不可忽視。傳統斫琴工藝極其復雜,根據選材、槽腹、合琴、試音、髹漆、打磨、上徽、擦漆、上弦等幾十道工藝步驟。揚州名師親授古琴值多少錢古琴我們生活在一個“和”的國家,古琴也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多重美的高...
通過這些正確的基本功訓練,為日后的提高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琴生入門開指就要學某一首大、中型樂曲曲,甚至方法不正確的情況下仍“日以繼夜,永往直前”的堅持練習。其求學心情可以理解,但絕非上策。如果連古人說的基本“法度”都錯亂了,就很難上得正道。因此,非但沒有必要去學高難度、高有名度的經典樂曲,而且在練習“練習曲”時也不可操之過急、急功求“進”。因為只有有了正確的牢固的基本功,才會有提高與發展的基礎保證。可見,初始的“開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課。古琴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達四個八度,并且可以彈奏出眾多泛音和按音,表現力強。常州初學級古琴怎么聯系古琴藝術處理的總原則是前輩總結的“輕、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