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地都在積極宣傳、推行綠色環保的生態安葬方式:汕頭市常態化開展海葬活動,開發樹葬區將逝者骨灰安置在可降解環保容器,入土6個月內可降解容器和骨灰自然溶解于土壤中;湛江市倡導采用鮮花拜祭、網絡祭掃等綠色低碳文明的方式祭掃祈福,普遍動員黨員干部參與“植樹來祈福”活動,共同營造文明簡約祭掃新風尚;佛山市自2005年起推行骨灰植樹活動,至今已有約2萬份骨灰在“長青林”骨灰植樹基地進行了樹葬。生態節地葬的普及時機恰逢全球環保意識的提升,基于共同價值觀。長寧景觀生態節地葬是什么
“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南橋地宮生態節地葬一條龍服務許多國家的環境法規逐漸開始鼓勵和支持生態節地葬形式的發展。
央廣網北京4月5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立梁 魏雯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這個清明節,敬獻鮮花、網絡追思等綠色低碳祭掃方式在各地盛行,樹葬、海葬等生態節地安葬方式逐漸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門扎實做好祭掃服務保障,讓大家更好地寄托哀思。昨天(4日),全國有5.76萬家殯葬服務機構提供現場祭掃服務,選擇綠色低碳祭掃方式的人員1712.97萬人次,占現場祭掃總人數的近70%。在江蘇省連云港市青龍山公墓,墓園無償發放各類鮮花超過5000株,鮮花代替紙錢的祭掃理念被更多市民接受。
談起節地生態葬,“土地資源緊張”是不可避免的詞,孫志兵告訴記者,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以及大家環保意思的不斷提高是節地生態葬在近年來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他了解,近些年廣州公墓建設審批在嚴控,“但是老齡化擺在那里,墓地使用需求在增長,土地供應有限,同時還有環境保護的大趨勢,無論是經營性公墓還是公益性公墓都會主動的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孫志兵介紹,一個傳統墓地需要硬化土地一平方米,“但這還不包括一些墓道以及綠化的建設,這些也是土地消耗的一部分。”與傳統安葬方式相比,節地生態安葬不占地、少占地,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在正果萬安園,一個花壇葬大約占地4平米,能夠安葬大約200位逝者。普及生態葬,有利于提高殯葬服務質量,滿足大眾需求。
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成為節地生態葬的關鍵詞。“節地生態葬大致可以分成,節地葬和生態葬。”廣州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周韻介紹。“骨灰寄存、壁葬這樣保存骨灰的少占土地的叫節地葬。而類似海葬這樣骨灰回歸自然不占地的就叫生態葬。”正果萬安園副總經理孫志兵說道,節地葬和生態葬也有重合的地方,生態葬肯定是節地的。他表示,按相關行業規定墓地占地面積低于0.8平方米的就是節地葬。如今,節地生態安葬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廣州,節地生態葬主要包括骨灰寄存、海葬、樹葬、草坪葬、海葬、花壇葬、壁葬。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生態節地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推崇。浦東新區壁葬生態節地葬價格表
生態葬介紹:一種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的殯葬方式。長寧景觀生態節地葬是什么
作為全國殯葬綜合革新試點城市,杭州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許多墓園開辟出別致典雅的景觀節地生態示范區,強化人文關懷,形成有儀式感的安葬儀式,努力扭轉公眾“生態葬是薄葬”的偏見,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進人們心里。“我們有信心做好生態葬的普及和推廣。”市民們的積極咨詢,讓唐曉林和同事們很有信心。單璐也說:“大家習慣于堅持傳統治喪理念,對生態葬還缺乏認識了解。在這方面,我們會做更積極的宣傳引導,講好生命故事,讓更多受眾有切身體會,不被‘道聽途說’干擾。”長寧景觀生態節地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