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又是一年清明時。閩江入海口海鷗盤旋,人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骨灰緩緩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為這個古老命題尋找到了新的答案。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多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辦法。在福建,或長眠大海,或魂歸草木,隨著各地殯葬革新推進,回歸大自然的生態安葬正悄悄成為新風尚。“繁花作碑,枕浪而眠”3月20日清晨,福州臺江碼頭停泊的兩艘客船解開纜繩,緩緩駛入閩江江心。與尋常不同,客船并未駛向上游繁華都市,而是背離喧囂開向大海。許多城市開始推出生態公墓,讓生態節地葬成為一種選擇的主流。浦東新區單人墓生態節地葬服務商
“網絡云祭掃”“代客祭掃”等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祭掃需求。昨天(4日),全國共有1309個網絡祭掃平臺提供網絡祭掃服務,共為188.28萬人次提供網絡方式祭掃服務。天津市第二殯儀館業務一科負責人薛立霞:市民因各種特殊原因不能現場祭掃的,我們可以提供代祭服務,由專業的主持人致追思詞,并將代祭服務的視頻發給家屬。移風易俗和綠色殯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自愿選擇生態安葬方式的人數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殯葬管理處處長張曉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樹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態安葬的方式。鼓勵殯葬機構通過增設服務窗口、延長工作時間、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為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務。為進一步推行綠色殯葬,中山市于2024年5月23日印發《中山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實施辦法》,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有效期為5年。閔行單人墓生態節地葬生態節地葬的墓碑通常采用自然材料,減少碳足跡,增添自然氣息。
作為全國殯葬綜合革新試點城市,杭州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許多墓園開辟出別致典雅的景觀節地生態示范區,強化人文關懷,形成有儀式感的安葬儀式,努力扭轉公眾“生態葬是薄葬”的偏見,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進人們心里。“我們有信心做好生態葬的普及和推廣。”市民們的積極咨詢,讓唐曉林和同事們很有信心。單璐也說:“大家習慣于堅持傳統治喪理念,對生態葬還缺乏認識了解。在這方面,我們會做更積極的宣傳引導,講好生命故事,讓更多受眾有切身體會,不被‘道聽途說’干擾。”
南京市,2021年3月31日,“回歸自然 感知生命”2021年南京市生態葬公祭暨無煙陵園授牌儀式在南京雨花臺功德園舉行。江蘇省殯葬協會、南京市殯葬管理處、市屬各公墓表示及生態葬家屬表示200余人,參加了在雨花臺功德園舉行的生態葬公祭儀式。12位逝者家屬將扎有絲帶的骨灰壇集體放入穴位中,輕輕拋撒泥土與花瓣,蓋上“勿忘我”“生命花盤”。和平鴿放飛天空。生態葬家屬表示、市屬公墓表示等分別向生態葬逝者敬獻鮮花和祈福巾。據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統計,在南京,2019年至2020年選擇節地生態葬共計41104人。生態葬特點:綠色、環保、節地、人文。
吉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包立峰認為,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殯葬方式,將會使我們周圍的青山綠水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廣樹葬等生態葬方式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情。社會意義,生態殯葬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態意識增強的必然結果,我們要用科學的世界觀去理性的分析和檢討生態葬對環境、經濟、社會、人口等現實狀況的影響,使其在殯葬革新的進程中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實現人們追求環境生態化的良好愿望。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想生態葬必將在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下取得豐碩的成果,遺體生態葬、骨灰生態葬必將成為我國殯葬革新發展的主旋律。 生態節地葬還可成為環保教育的一部分,推動年輕一代的意識覺醒。黃浦低碳生態節地葬服務
生態葬讓生命在綠樹環抱中安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浦東新區單人墓生態節地葬服務商
“冬至”將至,許多杭州人已預約了祭掃。對于市民章先生一家來說,他們祭掃的目的地并不是陵園,而是錢塘江。11月7日,在杭州第30次骨灰撒江儀式上,章先生與家人一起送了父母然后一程。隨著裝有骨灰的可降解盒子投入江中,章先生全家的思念伴隨著花朵一起隨江奔流。記者從杭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隨著殯葬事業革新推進,節儉治喪觀念正越來越被大眾接受,更多人用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身后事”,參與生態葬的人數逐年增加。冬至前夕,市民在安賢園生態葬區域祭拜親人。浦東新區單人墓生態節地葬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