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為何越來越被社會接受?生態葬不是新生事物。1997年有關部門《殯葬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明確“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這是全國頭一個推行綠色殯葬的文件。據統計,2019年杭州主城區生態葬數量為188例,2020年為312例;2021年,全市選擇生態葬的數量為443例,2022年為431例。今年,只選擇江葬的就有441例。截至目前,杭州累計有3195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錢塘江。生態葬優勢: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節約。奉城森林葬生態節地葬一條龍服務
現實狀況,從老年人口的喪葬消費需求和公墓單位的現狀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老年人對后事要求到墓地安葬的比例偏大。對城市養老院500位老人進行了專項調查,統計顯示,有326位老人希望后事到公墓安葬,117位老人選擇生態葬,21位老人選擇骨灰撒海,其所占比例分別為65.2%、23.4%和4.2%二是墓地使用面積逐年擴大。遼寧現有經營性公墓95座,總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2004年全省死亡人口約25.6萬,按城市每個公墓占地1.5平方米(含綠化面積)、農村每個墓地4平方米計算,只2004年,墓地安葬的死亡人口約占地700萬平方米。虹口雙人合葬生態節地葬陵園生態節地葬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回歸,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花果魚米之鄉”漳州,“生命公園”理念不僅融入了公益性公墓建設,還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產業相銜接。在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生命公園保留了龍眼園林中原有的階梯式地貌,稍作平整,在林中設置生命里程碑;在龍海區白水鎮方田村,天然石頭被植入孝親文化,成為一道風景;在華安縣湖林鄉上田村,整體風格則以櫻花為主題……漳州市在公園用地、建設模式、樹木選材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建設別具地方特色的生命公園。長泰區民政局局長王泳中說,以生命公園的形式修建骨灰安葬設施,并因地制宜設置草坪葬、樹葬、花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不僅一改傳統陵園壓抑氛圍,還能較大限度保護耕地、林地及生態環境。
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安葬成主流,在傳統觀念更為根深蒂固的鄉村,公益性骨灰堂這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為殯葬革新開辟了一條新路徑,使傳統祭祀風俗朝著文明低碳祭掃轉變,有效助力了廣東省殯葬革新。念親堂是潮州市楓溪區楓二村的公益性骨灰堂,建于1999年,2000年投入使用,內部設有殯儀堂和骨灰堂,殯儀堂供村民們開展一些殯儀和民俗活動,骨灰堂則專門用于存放骨灰,念親堂在服務本村村民的同時,還服務周邊鎮、村。據了解,全村人數約3800人,現存骨灰超千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生態節地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推崇。
市民:獻上一朵花寄托哀思,菊花表達一種思念,也是一種儀式感。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河北、江蘇等20多個省區市,每年舉行多次骨灰撒海、骨灰植樹活動,參與人數逐年增加。黑龍江省穆棱市鼓勵市民以栽種綠化樹的形式寄托哀思,穆棱市殯葬服務中心主任袁青禾表示,當地已無償為2400多個家庭提供苗木10萬余株。袁青禾:從2014年以來,已有4300多戶親屬將逝者的骨灰進行了深埋處理不留墳包,通過樹葬的方式祭奠逝去的親人,我們非常鼓勵與支持。生態節地葬的墓碑通常采用自然材料,減少碳足跡,增添自然氣息。普陀壁葬生態節地葬面積
節地葬采用生態型墓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奉城森林葬生態節地葬一條龍服務
了解過生態葬后,家人們漸漸接受了。鄧志來說:“其實生態葬的儀式莊重肅穆,生態葬的區塊我們也覺得很滿意。”為父親黃忠良選擇樹葬的黃女士告訴記者,有親友堅定地持反對意見,認為生態葬太隨意,但黃女士跟父親都堅持“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什么都比不上生前孝順,這才是較重要的。再說,樹葬園區很寧靜,在父親忌日我會去那里看看花草生長,也感到很欣慰。”黃女士表示。還有人會因家人反對而選擇簽訂協議或做公證。建德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唐曉林就接待過多位咨詢樹葬甚至想做公證的市民。奉城森林葬生態節地葬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