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來基數不大,這幾年來咨詢、選擇不占地的生態葬人數都是成倍增長,”孫志兵表示,在正果萬安園,選擇不保留骨灰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其中相比于壁葬,選擇樹葬、草坪葬和花壇葬選擇比例更高,“從傳統角度來說還是講究入土為安,花壇葬這些還算是入土了。”入行十年,孫志兵發現,在2018年以前,大部分生態葬都帶有公益性質,例如遺體捐贈者或者孤寡老人。“之前很多人選擇骨灰寄存,抱有在經濟條件轉好后再買墓地的想法。”從2018年開始,隨著市民觀念的改變,生態葬的比例逐年遞增。生態葬讓逝者安息于自然之中,實現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價格表
“生”與“死”的別樣選擇,他們為何以另一種方式回歸自然?“我父親退休前一直在植樹造林,非常重視環保。生前就一直跟我們科普生態葬能節約土地。這次為父母實行江葬,是完成他們的遺愿。”章先生說出了選擇江葬的原因。早在20多年前,章先生的父親章勝道就為自己的妹妹(章先生的姑姑)實行了江葬。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章先生也有過困惑,但較終選擇尊重父親的意愿,“我們了卻了他們的心愿,還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生態葬,如果父母在天有靈的話應該會很欣慰吧。”閔行雙人合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生態葬特點:注重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倡導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革新區,遺體應在公墓或農村公益性墓地內集中安葬,不得亂埋亂葬,倡導建設單具遺體安葬和雙人合葬占地分別低于國家規定標準的節地型墓位,減少地面硬化面積,鼓勵墓碑小型化或不立碑;倡導遺體深埋、不留墳頭或以樹代碑。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鼓勵和支持少數民族人員選擇既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葬式葬法。今后只能選生態葬?推節地生態葬不對人群作硬性要求。針對“今后大家是否必須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或只能選擇某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的聲音,民政部表示,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不是對廣大人民作出硬性要求,而是通過采取鼓勵和引導的方式,讓大家逐步接受節地生態、綠色環保要求的安葬理念,進而理解、支持和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而在廈門,作為全國首批推行殯葬革新的城市,當地采用“無碑深埋”的方式,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葬已蔚然成風。記者從福建省民政廳了解到,目前,福建全省火化率穩定在99.8%以上,節地生態安葬率提高至93.2%,均居全國前列,生態殯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生態葬”漸成風尚背后,1997年,福州市初次舉辦集體公益海葬,只有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盡管因為種種原因這項公益活動多次停辦,但選擇海葬的逝者仍逐年增多,今年達到了歷史新高。生態節地葬通過植樹、花圃等形式,實現遺體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王富榮就是上文中鄧志來的母親。鄧志來回憶說:“儀式很溫馨也很讓人感動,我把錄像帶回去給父親,他也很滿意。后來,父親有個老同事得知后,還主動來問生態葬的事。”而對于很多人在乎的“采用生態葬,后代無處祭拜”,其實也是因不了解導致的偏見。如在之江東路六堡江堤處的“杭州市骨灰撒江紀念碑”,民政部門會定期舉行江葬集體追思活動,日常及清明、冬至時節,也常有市民前來追思、獻花;建德樹葬區內設天然石及紀念墓碑,許多家屬還會為逝者種上一棵樹;安賢園則一直通過主題活動、搭建互聯網懷念平臺等方式,隨時隨地將家屬對逝者的思念進行連接,此外還在建設沉浸式追思禮廳,并通過大量的科技手段,讓懷念場景更立體、真實、人性化。生態葬介紹:一種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的殯葬方式。長寧廊葬生態節地葬服務
大多數人愿意選擇生態節地葬,因其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價格表
隨船同行的福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處長裘旦紅告訴記者,今年福州市一共有209位逝者選擇海葬,他們選擇海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心憂子女,囑托喪事一切從簡;有的自小離鄉,在生命終點選擇落葉歸根;有的則是一些南下干部,對這片大海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死后能夠聞濤而眠。在裘旦紅看來,這個星球,海水能抵達70%以上的地方,在萬頃碧波中徜徉未嘗不是一種自由。當海上輪船成為送別逝者的“十里長亭”時,在山區,一些逝者選擇以草木立碑,與繁花為伴。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價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