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漏湯掉底” 到 “安心打包”:可降解餐盒背后的匠心
外賣早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而盛放美食的餐盒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今,越來越多印著 “可降解” 字樣的餐盒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不僅能穩穩承載滾燙的飯菜,還能在完成使命后悄然回歸自然。但誰能想到,十年前的可降解餐盒還是 “漏湯掉底” 的代名詞。這一切的改變,離不開廣東眾塑等企業在可降解材料領域的執著探索。
破除 “環保餐盒不實用” 的困局
“以前用可降解餐盒打包麻辣燙,送到顧客手里時,湯灑了一半,餐盒也變形得不成樣子。” 從事外賣行業多年的張師傅提起早期的可降解餐盒,滿是無奈。那時的可降解餐盒大多由玉米淀粉和 pla 材料制成,雖然環保,但性能卻讓人頭疼。
耐熱性差是比較大的問題。剛出鍋的飯菜溫度較高,裝在可降解餐盒里,用不了多久,餐盒的邊角就會變軟,甚至出現滲漏。有一次,李女士點了一份酸菜魚,打開外賣袋時,發現餐盒底部已經裂開,油膩的湯汁浸透了整個袋子,好好的一頓飯就這樣毀了。“當時就覺得,這可降解餐盒就是個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李女士無奈地說。
除了耐熱性,韌性不足也是一大痛點。早期的可降解餐盒質地較脆,稍微磕碰就容易出現裂縫。外賣員小王回憶道:“以前送外賣,很怕遇到用可降解餐盒的訂單,稍微顛簸一下,餐盒就可能損壞,不僅要賠償顧客,還影響自己的評分。”
面對這些問題,廣東眾塑的研發團隊沒有退縮。“我們就想,既然是環保產品,更應該兼顧實用性,否則再環保也難以推廣開來。” 廣東眾塑研發部主任說道。他們開始從材料配方入手,反復試驗不同的材料組合。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團隊發現將 pla 材料與適量的 PBAT 材料混合,并加入特殊的增韌劑,能很好提升餐盒的耐熱性和韌性。
改進后的可降解餐盒性能有了質的飛躍。現在,用這種餐盒打包剛出鍋的火鍋,即使經過半小時的配送,餐盒依然挺括,湯汁絲毫不會滲漏。而且,餐盒的韌性也很大增強,輕微的磕碰不會對其造成損壞。張師傅笑著說:“現在用可降解餐盒,心里踏實多了,顧客的投訴也少了很多。”
讓商家樂于接受的成本控制之道
可降解餐盒性能的提升,讓消費者看到了希望,但對于商家來說,成本問題卻成了推廣路上的攔路虎。“早期的可降解餐盒價格比普通塑料餐盒貴不少,我們一天要用幾百個餐盒,算下來成本增加了不少。” 一家連鎖快餐店的負責人坦言。
為了讓可降解餐盒能夠被更多商家接受,廣東眾塑在成本控制上下足了功夫。他們從原材料采購環節開始把控,與多家玉米種植基地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直接從源頭采購原材料,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成本。同時,他們對生產線進行了升級改造,引入了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我們還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進行了回收利用,通過特殊的工藝處理,讓這些邊角料可以重新用于生產,既減少了浪費,又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 廣東眾塑生產部經理介紹道。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可降解餐盒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可降解餐盒的價格與普通塑料餐盒相比,差距已經縮小了很多。“雖然成本還是比普通餐盒高一點,但顧客對可降解餐盒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也愿意為這份環保買單,總體來說還是劃算的。” 上述連鎖快餐店負責人說道。
除了控制成本,廣東眾塑還根據不同商家的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可降解餐盒產品。針對小型餐飲店,他們推出了經濟實惠的基礎款餐盒;對于大型連鎖品牌,則提供了可以定制 logo 和圖案的高級款餐盒,滿足了不同商家的個性化需求。
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的生動實踐
隨著可降解餐盒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它逐漸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在寫字樓的外賣柜里,在街頭的小吃攤前,隨處可見可降解餐盒的身影。它不再是環保主義者的專屬選擇,而是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現在帶孩子出去吃飯,都會讓店家用可降解餐盒打包剩菜。孩子看到餐盒上的環保標識,會問我這是什么意思,這時候我就可以趁機給孩子講講環保的重要性。” 市民陳女士說道。可降解餐盒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傳遞環保理念的載體。
廣東眾塑并沒有滿足于可降解餐盒的成功,他們將這種環保理念延伸到了更多的產品上。從可降解的購物袋到可降解的餐具,廣東眾塑不斷拓展著可降解產品的領域。“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讓更多的可降解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廣東眾塑總經理表示。
如今,當我們打開一份熱氣騰騰的外賣,看著那個穩穩承載著美食的可降解餐盒,心里多了一份踏實與安心。這小小的餐盒,不僅見證了環保技術的進步,更承載著人們對綠色生活的向往。它告訴我們,環保與實用并非不可兼得,只要有那份匠心與執著,就能讓環保理念真正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