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數據采集器校準前準備
1. 標準器及配套設備
1.主標準器:選用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或高精度數字溫度傳感器(最大允許誤差≤±0.05℃),擴展不確定度需優于被校采集器的1/3。
2.恒溫源:配備多溫度點恒溫槽或干井爐(覆蓋-40~200℃),溫度波動度≤±0.1℃,均勻性≤±0.2℃。
3.數據記錄設備:配置多通道高精度測溫儀(分辨率0.001℃,誤差≤±0.02℃)及校準軟件,支持同步采集標準器與被校通道數據(至少16通道)。
4.輔助工具:防靜電手環、探頭固定支架、屏蔽線纜,校準前預熱標準器30分鐘以上。
2. 環境條件
1.實驗室溫度控制在(23±2)℃,濕度≤60%RH,避免溫濕度驟變導致采集器內部電路漂移。
2.校準區域遠離變頻器、無線電設備等干擾源,工作臺單獨接地(接地電阻≤4Ω),電源加裝穩壓濾波器。
3.恒溫槽與采集器間距≤1.5米,減少信號傳輸損耗,屏蔽線纜需無破損、接頭氧化。
3. 被校儀器檢查
1.外觀與硬件:機箱無變形,通道接口標識清晰,傳感器探頭無斷線、絕緣老化,供電電源穩定(波動≤±1%)。
2.通道一致性:所有溫度通道在室溫下示值偏差≤±0.3℃,預熱30分鐘后零點漂移≤±0.1℃。
3.功能驗證:測試數據存儲/導出、報警閾值設定、采樣速率切換功能正常。 溫度壓力校準,英菲更在行!舟山熱敏電阻測溫儀熱工計量檢測
干體式溫度校準器校準步驟
1.設備準備與環境調節
1.確認環境條件:溫度(15~35)℃、濕度≤85%RH,避免振動及強氣流干擾。
2.清潔校準器均溫塊及測溫孔,確保無雜質殘留,檢查恒溫塊與測溫孔接觸面導熱性能。
3.選擇標準鉑電阻溫度計作為參考設備,其外徑需與測溫孔匹配,插入深度≥15倍外徑。
2.校準點設置與設備連接
1.選擇溫度校準點:覆蓋量程上限、下限及中間點,根據用戶需求可增加關鍵工況點。
2.將標準溫度計插入中心測溫孔底部,被校傳感器置于相鄰孔,孔間距離≥20mm,確保軸向浸入深度≥40mm。
3.溫度偏差校準
1.設定目標溫度,待溫度波動≤±0.05℃/10min后進入穩定狀態,持續記錄10分鐘數據。
2.計算溫度偏差:ΔT=校準器顯示值-標準溫度計均值,需在升溫/降溫過程中各測1次,取兩次平均值作為**終偏差。
4.溫度特性驗證
1.波動度測試:在中間溫度點連續采集61組數據,計算**大值與**小值的差值。
2.孔間溫差驗證:在比較高/最低溫度點同步測量中心孔與邊緣孔溫度差,允差≤±0.3℃。
3.軸向溫場均勻性:沿測溫孔軸向每10mm布設測點,驗證40mm均勻區溫差≤±0.5℃。
數據有精度,企業有未來!舟山熱敏電阻測溫儀熱工計量檢測
數字式溫濕度計校準前準備
1. 標準器及配套設備
1.主標準器:選用一等或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及標準濕度發生器,其不確定度應優于被校儀器的1/3。
2.恒溫恒濕箱:溫度波動度≤±0.3℃,濕度波動度≤±1.5%RH,均勻性分別≤±0.5℃和±2.0%RH,用于提供穩定的溫濕度環境。
3.輔助設備:配備高精度多通道數據采集儀(分辨率0.01℃/0.1%RH,誤差≤±0.05℃/±0.5%RH),用于同步記錄標準器與被校儀器的數據;校準區域安裝氣壓表(誤差≤±50Pa)及低風速儀(量程≤1m/s)。
2. 環境條件
1.實驗室溫濕度應穩定在(20±3)℃、(50±10)%RH,避免空調直吹、門窗頻繁開啟或人員密集造成的溫濕度波動。
2.校準區域需遠離強電磁干擾源,工作臺穩固防振,背景光照適宜(避免強光直射顯示屏)。
3.實驗前恒溫恒濕箱需提前24小時開機預穩定,確保箱內溫濕度達到設定值并保持30分鐘以上。
3. 被校儀器檢查
1.外觀檢查:外殼無破損,顯示屏無劃痕,溫濕度探頭無污染、結露或機械損傷,銘牌信息清晰完整。
2.功能檢查:開機后自檢正常,按鍵響應靈敏,顯示數值穩定無跳變;檢查電池電量或電源適配器連接可靠。
3.參數設置:確認溫濕度單位、采樣間隔、報警閾值等參數與校準要求一致。
舟山熱敏電阻測溫儀熱工計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