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漫步在平湖農開區,其作為全省頭一個農業經濟開發區,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開辟出了全新的發展道路,隨處都能感受到“農業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從小平臺到大平臺,相互交融,相輔相成,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長三角較大的優良草莓種源研發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產草莓,產量是傳統方式的兩三倍;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用沙、水、氣霧等種植蔬菜,產量可達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東方AIoT智慧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種植環境,可節省人工30%,產量提升20%以上……創新養殖模式,如“稻漁共生”,實現了一田多用、一水多養。湖北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能夠提供一個穩定的養殖環境,有效降低了養殖風險。傳統養殖通常受到天氣變化、水體污染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循環水系統通過封閉和可控的環境,消除了這些不確定性。無論是暴風雨還是干旱,養殖者都能維持穩定的生產。這種可控的環境不僅有助于魚類健康生長,也使得養殖者能夠準確預測生產周期和產量,提高計劃和管理的可預見性。由于循環水系統環境可控,不僅允許更高密度的養殖,從而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海南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發展休閑漁業,提高工廠化養殖的休閑價值。
我國成規模的海水工廠化養殖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較初是以“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廠化流水養殖模式出現,這是中國工業化養魚逐步創立的雛形。克服了養殖季節的限制以及突發惡劣天氣的干擾,并以此為基礎實現了單位水體養殖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掀起了以大菱鲆、牙鲆等鲆鰈魚類為表示的我國第四次海水養殖浪潮。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撐了產業發展。在國內第四次漁業產業浪潮的推動下,2007年-2013年,以鲆鰈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為表示,產業規模迅速由2萬m2上升至50萬m2,增長了25倍。在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推動下,2013年前后,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已初具規模,主要集中在北方沿海。近年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養殖密度、養殖水質和養殖效果都有了明顯提高。
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第十六屆全國水產育種學術研討會10月10日至11日在海南文昌召開。來自全國的各大水產科研院所專業人士學者、國內多所高校、企業表示等200余人齊聚一堂,探討水產養殖業“上岸”“下海”新方向。“陸基工廠化水產養殖,是養殖行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表示,水產養殖的未來呈現兩個路徑:一個是更加生態化,即綠色養殖;另外就是設施化工廠化,即智慧漁業。在“上岸”工廠化養殖中,循環水養殖技術是關鍵。采用生態養殖技術,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工廠化養殖技術的發展,水產工廠化養殖在國內外得到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和推廣,這也為養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水產工廠化養殖是未來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此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中產生的廢水,可以通過凈化后再返回養殖池使用,實現養殖廢水的零排放,也避免了傳統池塘養殖造成的水污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水產工廠化養殖將會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優良的水產產品。養殖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結合,拓展產業鏈條。云南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
工廠化養殖要關注環境保護,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湖北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主任劉興國介紹,在循環水養殖中,大部分水在內部循環使用,通過過濾和凈化設備去除廢物和有害物質,同時定期補充少量新鮮水,以補償因蒸發、滲漏和定期排放部分舊水而損失的水量,確保水質參數穩定。“在設計得當的情況下,循環水養殖每天只需更換1%的水。”劉興國說,這種岸上工廠的養殖方式不僅易于管理和控制,而且運輸便捷,實現高效、環保、經濟和可持續的水產養殖。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是海南省漁業“往岸上走”的標志性工程,目前已經投產石斑魚循環水養殖項目、對蝦種苗繁育項目、藍海觀賞魚繁育項目等17個項目。園區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27億元,2023年為5.46億元,今年前八個月園區營業收入已達7.62億元,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湖北大棚內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