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水上田園有哪些技術要點?一是做好一改五化。一改即池塘基礎設施改造。要把小塘并成大塘,面積10-20畝,水深2.0~2.5米。“五化”是指水環境清潔化、養殖品種良種化、飼料投喂精細化、蔬菜品種多樣化、病害防治無害化。二是要做蔬菜栽培。要選擇根系發達,吸收氮、磷能力強的品種,研究人員推薦空心菜。夏季可種植綠葉菜類如水芹菜、瓜果類、水上花卉植物等;冬季可種植西洋菜、生菜等。種植比例較好控制在池塘面積的15%以內,面積太大也不利于魚類的生長。三是要有水體攪動設備。采用特定設施裝備攪動水體,促進水體翻動,使底層沉積物營養鹽充分釋放到水體中,提供植物生長需要的氮、磷等元素。由于市場需求不斷上升,該領域投資前景廣闊,引起資本青睞。廣東庭院魚菜共生系統模式
魚菜共生相關案例:煙臺艾維農場:概況,占地面積20畝,是山東艾艾維農場位于煙臺市牟平區昆崳山,成立于2011年,維科技有限公司為重點項目科研、論證及試驗而設立的中試基地,是全國有名的高科技無土栽培創意生態農業示范場地。農場以“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共生和“蔬菜種在空氣中”的氣霧栽培種植模式而著稱,是國內較早開始從事魚菜共生設計和運營的地方,是目前為止國內比較成功的、商業化的魚菜共生+氣霧栽培生態農場。江蘇庭院魚菜共生模式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控制使得維護工作變得輕松省心,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勞動成本。
這項技術能夠實現在都市里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土和肥。魚池里的水經水循環系統流進種植槽,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經微生物分解,轉化為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蔬菜將養分吸收完畢,凈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魚池中,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這是一種多么理想的生產模式。如今,這樣的“魚菜共生”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都市農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大棚魚菜共生模式,大棚魚菜共生模式是一種較常見的模式。魚和蔬菜相互配合唱起了“雙簧”——魚池中的水過濾后作為“營養液”提供給蔬菜,被蔬菜吸收過濾后的“清泉”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實現了既安全又健康的效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物聯網、傳感器和自動化技術也進入了新型魚菜共生生態養殖系統的構建當中。養殖戶根據自身種植植物和養殖魚類的特點來研發集成性計算機控制系統,配備智能化設施,進一步提升魚菜共生技術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化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水質及微生物、藻類的生長情況;可以利用計算機智能控制系統進行智能投喂,科學控制魚類餌料投喂量;可以實現自動化噴水和水質調控,通過水質檢測及時發現魚類潛在的病蟲害風險,科學控制光照時間,全方面促進魚菜共生技術向智能化轉型,降低勞動力投入,提升養殖戶收入。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傳統技藝,將智慧結晶融入現代實踐之中。
根據種植部份的技術差異又分為以下幾種共生方式: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后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這種模式可用于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加強監管機制以確保行業標準執行,從而保障消費者權益。江西庭院魚菜共生供應商
魚菜共生是一種生態農業模式,結合水產養殖與植物栽培,形成閉環系統。廣東庭院魚菜共生系統模式
魚菜共生方式: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于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于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后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回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采用該系統設計。廣東庭院魚菜共生系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