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循環水養殖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工藝設備不斷優化,逐步采用了納米材料技術、生物膜快速培養技術、厭氧反硝化技術、自動投餌和自動化控制技術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成果。我國漁業科技工作者堅持自主研發中國的特色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藝模式。通過不斷對工藝設備更新換代和配套集成,進一步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和集約化程度,強化了生物安保和動物福利,養殖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循環水養殖配合生態綜合尾水凈化技術,實現了無廢物生產和“零排放”。《呂氏春秋》記載:“魚鱉之利,亦以水為之利也。”工廠化養殖正是利用水資源的高效方式。湖北工廠化水產養殖技術
這種“綠色自信”,緣于“綠色模式”:因為整個系統利用的是微生物來處理水體,從生產原理上杜絕了農藥、化肥及有害物質的介入,無需換水,獨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發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與糧爭地,解決了“魚在哪里養”“怎么來種菜”的現實問題。據介紹,此“魚”并非單純指魚,也可以是其他的蟹類或蝦類,而“菜”同樣非單純生菜,可以是各種適宜水培的葉菜,可以是水稻、水果等。總之,“魚菜共生”生態農業模式打破了地域屏障、季節性時差等因素,為守好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一種新思路。福建陸基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模擬自然環境養殖,使水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從水處理到育/標苗,再到養殖的循環水處理,全方面給大家展示了一套完善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1.工廠化水產養殖不能一概而論,海水、淡水,魚、蝦、蟹,苗種、成魚……有些類型的水產養殖品種在工廠化條件下比開放的水環境中更容易養殖。比如,海南的東星斑產業,某些特種魚類的苗種培育產業,以及部分工廠化養蝦等,都是利潤可觀的。2.多數情況下工廠化養殖確實難以操作,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難在“軟件”上,“工廠化”這個標簽太明顯----“硬件”設施!管控:溫度、溶氧、水質、流速、光照、噪音、飼料、人工等。硬件方面,只要肯花錢,肯交學費,基本都能真金白銀的堆出來,但是!養殖軟件可不是靠資金就能真正解決的。硬件設施的底層邏輯是“盡可能創造有利可控的外部環境”來支撐養殖進程的持續推進,有意無意的忽視了“養殖動物”群體自身的變化和需求。“養魚先養水”----“水”是養殖的主要!?“魚”才應該是養殖的主要吧!!
在這個關鍵時期,農業農村部、中間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給水產養殖智慧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盡管面臨種種問題和挑戰,但與各類水產養殖生產模式相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可以實現生產效率較高、生態環境保持較佳、動物福利得到加強的目標,綠色、生態、循環、高效,表示著未來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向。隨著我國漁業現代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出現,將給循環水養殖模式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建立健全養殖業政策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不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這個概念,較早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歐洲。該系統較初的思路是通過改進傳統的流水養殖,以儲水為目的,讓養殖場在枯水期保證有足夠的水源進行養殖。隨著歐洲在循環水養殖技術持續實踐,加入提升效率、跨自然限制和環保等養殖需求,發展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發展至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已形成魚池、凈化系統、溫控系統、增氧系統和殺菌消毒系統多個子模塊。通過機械、生化過濾等設備,將魚池中出現的廢料和有毒物質進行過濾或轉化,從而凈化水質,循環利用;溫控系統和增氧系統則負責保證養殖池水的水溫和溶氧,提供適宜水生物的生長環境;殺菌消毒系統則負責消除水體中病毒、細菌等外來致病原體。工廠化養殖為漁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供應商
工廠化養殖模式有利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湖北工廠化水產養殖技術
那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跟傳統池塘養魚相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的優勢,主要有三點:1.對水溫的精確控制:一般來說,工廠化養殖的溫度都在15到30度之間;2.對溶氧的充足供給:循環水養殖池,水體溶氧都控制在5mg/l以上;3.對水質的人為調控:諸如對水體PH值、硬度、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都調節在合理范圍內,使得水體環境滿足魚類生長的需求!一般池塘養魚所用的水,說是一汪“死水”也不為過!然而,循環水系統里的水,卻始終處于“活水”狀態!一邊是池水不斷旋轉、流動;一邊是廢水不斷排出,凈化后的新鮮活水不斷排入!湖北工廠化水產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