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也稱生態城(英文:Eco-City),是一種趨向盡可能降低對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盡可能降低廢熱、二氧化碳、甲烷與廢水的排放的城市。關于生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現仍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科學家、社會學家和有識之士,陸續提出了人類文明的低碳生態發展方向。使得城市發展的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毫無疑問,轉型的方向就是發展生態城市。”2012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領導總經濟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在論壇期間表示,中國城市轉型已頗為緊迫。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揭秘生態城市指南
生態城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去調整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充分保護。進入2010年來,生態城市已成為國內外生態建設的一個熱門領域。國際上在規劃建設與管理上都開展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則和建議。強調健全的生態服務功能。要求城市非工程開闊地表100%可滲水透綠,屋頂和立面綠化,綠地兼有濕地功能,濕地兼有生態給排水功能,社區內生態服務面積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積的3倍。強調健康的代謝環境。要求安全適宜的衣、食、住、行環境、低的熱島效應和灰霾日數,社區分散式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堆肥、生態用水保障和生態衛生設施齊備。智慧生態城市管理平臺提高對生態城市的理解和認識,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態城市重要的標志就是100%的建筑都應該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中國計劃要要建50個生態城市,遠期上百個,它們作為綠色建筑的搖籃和基地將會發揮巨大的地區性示范作用,從質和量上保證綠色建筑整體實現飛躍性發展。“生態城市”是在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比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雙碳目標下,生態智慧城市的復合性特征體現在生態、智慧兩方面。將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這兩個概念組合起來,可以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從其本質內涵來看,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設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生態城市的目標是為城市解決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矛盾,智慧城市的目標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鋪路。具體而言,前者主要體現在解決排放、污染、能耗等問題,后者主要體現在環境持續友好、經濟持續運行、資源持續利用、民生持續穩定方面。因此可以說,生態智慧城市建設概念的提出,是可持續思想滲透到城市發展建設中的落實舉措。生態城市的創建標準,要從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三個方面來確定。
生態城市建設內容: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重點在于:水資源利用。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采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生態城市的特點: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工業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率。雙碳生態城市管理平臺
構建生態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定時將每一時間段的交通情況、道路狀況下發到廣播站、市民移動設備中。揭秘生態城市指南
生態城市環境管理決策能力不強的問題,依托運營中心,通過預警能力+決策能力來加強。基于“時空決策,全新視角”決策指揮體系,利用大數據、AI智能分析技術對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結合時空遙感信息化、數字仿真等技術,構建生態環境領域數字孿生。將環境趨勢、研判分析、追蹤溯源、風險防范、遙感識別等眾多場景分析結果呈現“千人千面”的領導駕駛艙,加強正確的評估能力、精確的預測能力、準確的決斷能力,應對環境應急突發事件快速的決策和統籌的規劃。細化環境網格化監管、環境綜合執法、環境應急處置、環境督查、公眾服務等業務決策模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體,按照“摸清底數-精密監管-科學指導-機制保障”的工作模式,實現快速、精細、智能的決策指揮新格局。揭秘生態城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