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別樣選擇,他們為何以另一種方式回歸自然?“我父親退休前一直在植樹造林,非常重視環保。生前就一直跟我們科普生態葬能節約土地。這次為父母實行江葬,是完成他們的遺愿。”章先生說出了選擇江葬的原因。早在20多年前,章先生的父親章勝道就為自己的妹妹(章先生的姑姑)實行了江葬。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章先生也有過困惑,但較終選擇尊重父親的意愿,“我們了卻了他們的心愿,還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生態葬,如果父母在天有靈的話應該會很欣慰吧。”生態節地葬在文化相信和宗教信仰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展現其多樣性。環保生態節地葬規定
王富榮就是上文中鄧志來的母親。鄧志來回憶說:“儀式很溫馨也很讓人感動,我把錄像帶回去給父親,他也很滿意。后來,父親有個老同事得知后,還主動來問生態葬的事。”而對于很多人在乎的“采用生態葬,后代無處祭拜”,其實也是因不了解導致的偏見。如在之江東路六堡江堤處的“杭州市骨灰撒江紀念碑”,民政部門會定期舉行江葬集體追思活動,日常及清明、冬至時節,也常有市民前來追思、獻花;建德樹葬區內設天然石及紀念墓碑,許多家屬還會為逝者種上一棵樹;安賢園則一直通過主題活動、搭建互聯網懷念平臺等方式,隨時隨地將家屬對逝者的思念進行連接,此外還在建設沉浸式追思禮廳,并通過大量的科技手段,讓懷念場景更立體、真實、人性化。奉城茶花葬生態節地葬是什么生態節地葬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回歸,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生態節地葬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作為這一理念的實踐者和推廣者,將繼續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市民提供一個和諧、寧靜、環保的安息之地。一、骨灰節地型墓位安葬,指在安葬設施內采用節地型墓位安葬骨灰的一種形式。骨灰節地型墓位的標準為:安葬骨灰的單獨墓位和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積小于1m,墓碑高度(碑額至地面的距離)低于0.8 m。二、骨灰植樹(花、草等)安葬,指在安葬設施內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以植樹(花、草等)為主要標識(或設置其他小型標識物)安葬骨灰的一種形式。
注意事項:1.以上申請材料缺一不可,遺失的請咨詢相關部門補辦或出示相關同等效力證明。2.中山市殯葬管理中心負責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并將審核結果通知申請人。3.如有資料缺失的,申請人可自收到市殯葬管理中心通知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補交材料。逾期未補交材料,或經審核不符合申領條件的,不予發放補貼。廣州節地生態葬比例已達86%,骨灰寄存是較主要的方式。那么,什么是節地生態葬?根據《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節地生態安葬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葬強調遺體直接回歸自然,減少環境污染。
“冬至”將至,許多杭州人已預約了祭掃。對于市民章先生一家來說,他們祭掃的目的地并不是陵園,而是錢塘江。11月7日,在杭州第30次骨灰撒江儀式上,章先生與家人一起送了父母然后一程。隨著裝有骨灰的可降解盒子投入江中,章先生全家的思念伴隨著花朵一起隨江奔流。記者從杭州市民政局了解到,隨著殯葬事業革新推進,節儉治喪觀念正越來越被大眾接受,更多人用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身后事”,參與生態葬的人數逐年增加。冬至前夕,市民在安賢園生態葬區域祭拜親人。通過生態葬,未來的自然回歸理念將影響更多人對生命的理解。浦東新區生態節地葬市價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態葬悄然成為新興的追思方式,備受青睞。環保生態節地葬規定
與傳統安葬方式不同的是,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不留墳頭,在花壇上種植花草,同大地融為一體。跟傳統殯葬形式相比,節地生態安葬成本極低,有效保障了大家對安葬服務的基本需求。“以前想在墓園里購買墓地需要很多錢,節地生態安葬較大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參加節地生態安葬儀式的李女士說,參加節地生態安葬,讓逝者回歸自然是一個很好選擇。生態葬是指人的遺體火化后,通過“草坪葬”、“水葬”、“樹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處理骨灰,具有環保、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生態葬是屬于一種節約環保的葬禮。環保生態節地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