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韻則表示,首先,生態安葬設施和服務要持續優化,加大經濟投入支持產品研發,不斷推陳出新,充分滿足大家多樣化需求。其次,有關部門要對生態安葬選擇者進行鼓勵和支持;還要進一步完善紀念設施;再有就是舉辦集中祭掃活動,充分表達對生態安葬者的尊重和懷念。此外,要持續開展生態安葬的宣傳推廣,把尊重生命、綠色文明的理念貫穿于殯葬革新宣傳的全過程,全方面、多路徑營造移風易俗、綠色生態殯葬氛圍,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進人們心里。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生態節地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推崇。奉賢草坪葬生態節地葬
“我父親生前聊過這個話題,他當時就說,不用買地,直接撒在海里。”雖然也聽到了不理解的聲音,但在與家人商議后,周女士在當地民政部門報名參加了集體海葬儀式。“選擇海葬的方式送親人然后一程是對的,雖然有‘入土為安’的老規矩,但是我覺得不用再經歷這人世間的苦楚,就放他自由吧,歸入大海,萬里浩瀚,天地長輝,海在魂在。”回來后的周女士在社交平臺寫下了她的感想。她告訴記者,以后每年都會帶著鮮花去海邊住幾天,“不僅思念親人,也能‘陪陪他’。”閔行環保生態節地葬價位生態節地葬允許逝者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真正體現循環再生的理念。
如何領取獎補?逝者骨灰安葬(放)后,由經辦人持《紹興市節地生態安葬獎勵申請審批表》、經辦人身份證和有效銀行卡原件及復印件、逝者身份證、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殯儀機構出具的火化證明原件及復印件、骨灰存放證(墓穴證)原件及復印件、生態葬法現場圖片等相關材料,向逝者生前戶籍所在地鎮(街)或村(社區)提出申請。“節地生態墓葬”是指將逝者的骨灰放置于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筒內,以“樹葬”等方式深埋于生態節地墓區,或將骨灰嵌放在墻壁內進行“壁葬”。
建節地生態葬獎補制度,《意見》明確,指導和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把樹葬、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區遺體深埋不留墳頭等生態葬法,納入獎補范圍,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大家有意愿且有條件的地區,可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利用重要傳統節日組織開展祭奠活動,緬懷逝者、教育后人。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對帶頭推行無毒、可降解環保用品的殯葬服務單位或使用者親屬,給予適當獎勵或補貼,推動環保殯葬用品的推廣應用。生態節地葬通過植樹、花圃等形式,實現遺體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談起節地生態葬,“土地資源緊張”是不可避免的詞,孫志兵告訴記者,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以及大家環保意思的不斷提高是節地生態葬在近年來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他了解,近些年廣州公墓建設審批在嚴控,“但是老齡化擺在那里,墓地使用需求在增長,土地供應有限,同時還有環境保護的大趨勢,無論是經營性公墓還是公益性公墓都會主動的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孫志兵介紹,一個傳統墓地需要硬化土地一平方米,“但這還不包括一些墓道以及綠化的建設,這些也是土地消耗的一部分。”與傳統安葬方式相比,節地生態安葬不占地、少占地,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在正果萬安園,一個花壇葬大約占地4平米,能夠安葬大約200位逝者。社區活動和講座推廣生態節地葬,讓更多人了解其好處與意義。奉賢自然生態節地葬市價
斜坡式墓地、有機材料的使用與綠色基礎設施是生態節地葬的一部分。奉賢草坪葬生態節地葬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年輕人,他們表示,在今后自己的埋葬方式的選擇上比較能夠接受生態環保概念,但是一旦對于老人,大部分還是向董俊一樣,選擇傳統的殯葬方式,“雖然綠色殯葬看上去很美,但是選擇碑葬還是有面子些。”民政部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清明節工作的通知》。民政部稱,將探索把告別廳租用、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這也意味著骨灰生態葬法將有望由有關部門來買單。 民政部提出,要鼓勵生態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開展骨灰撒海、樹葬等生態安葬活動,爭取對不保留骨灰的實行無償海葬、撒散等生態化安葬,并對其家屬實施獎勵。奉賢草坪葬生態節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