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節地葬特點:一、不保留骨灰安葬,指在規定區域內進行骨灰撒海、撒散、集中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一種安葬形式。二、遺體節地型墓位安葬,指在土葬革新區安葬設施內(或在火葬區的少數民族公墓內)采用節地型墓位安葬遺體的一種形式。遺體節地型墓位的標準為:安葬遺體的單人墓位和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積,分別小于4㎡和6㎡,墓碑高度(碑額至地面的距離)低于1m,硬質墓材覆蓋面積不超過墓位總占地 30%。三、遺體深埋不設墓碑安葬,指將遺體埋葬在地下深度不小于1.5m或地宮,墓位不突出地面,不設硬質墓碑(或設置其他小型標識物)的一種葬式。斜坡式墓地、有機材料的使用與綠色基礎設施是生態節地葬的一部分。上海亭葬生態節地葬市價
市民:獻上一朵花寄托哀思,菊花表達一種思念,也是一種儀式感。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河北、江蘇等20多個省區市,每年舉行多次骨灰撒海、骨灰植樹活動,參與人數逐年增加。黑龍江省穆棱市鼓勵市民以栽種綠化樹的形式寄托哀思,穆棱市殯葬服務中心主任袁青禾表示,當地已無償為2400多個家庭提供苗木10萬余株。袁青禾:從2014年以來,已有4300多戶親屬將逝者的骨灰進行了深埋處理不留墳包,通過樹葬的方式祭奠逝去的親人,我們非常鼓勵與支持。黃浦生態節地葬價位生態節地葬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民政部指出,考慮到城鄉、地域、民族等不同特點,《意見》要求,在依法推行遺體火化、骨灰或遺體公墓內集中安葬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在火葬區,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和骨灰立體安葬等方式,倡導選擇節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革新區,倡導選擇節地型遺體墓位以及遺體深埋、不留墳頭或以樹代碑。同時,還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鼓勵和支持選擇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葬式葬法。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采用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海葬、平地深埋等方式安葬骨灰。24日,民政部網站發布了由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依法糾正和查處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去世后遺體違規土葬、亂埋亂葬、超標準建墓立碑等行為。按照積極有步驟地實行火葬、革新土葬的原則,科學精確地劃分火葬區和土葬革新區,依法推行遺體火化、骨灰或遺體公墓內集中安葬,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生態節地葬的推動,有助于減少傳統墓地資源的緊缺問題。
“因為本來基數不大,這幾年來咨詢、選擇不占地的生態葬人數都是成倍增長,”孫志兵表示,在正果萬安園,選擇不保留骨灰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其中相比于壁葬,選擇樹葬、草坪葬和花壇葬選擇比例更高,“從傳統角度來說還是講究入土為安,花壇葬這些還算是入土了。”入行十年,孫志兵發現,在2018年以前,大部分生態葬都帶有公益性質,例如遺體捐贈者或者孤寡老人。“之前很多人選擇骨灰寄存,抱有在經濟條件轉好后再買墓地的想法。”從2018年開始,隨著市民觀念的改變,生態葬的比例逐年遞增。生態節地葬回歸自然的選擇帶來了心理上的釋然,告別傳統帶來的壓抑感受。長寧生態節地葬陵園
生態葬方式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殯葬需求。上海亭葬生態節地葬市價
民政部下發《關于全方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火葬區將全方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大家的基本殯葬服務今后將由有關部門買單。此次的通知中,民政部表示,要爭取提標增項擴面,合理調整基本殯葬服務減免補貼標準,探索將告別廳租用,普通骨灰盒、紙棺,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并擴大惠民殯葬政策受益面,盡快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 同時,鼓勵經營性公墓開辟生態公益墓區,提供無償或者低價骨灰安葬服務,引導大家摒棄硬質墓穴和墓志等。 上海亭葬生態節地葬市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