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表示,為積極引導大家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意見》強化了節地生態安葬的激勵引導措施。首先,體現在健全獎補激勵機制方面。要求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態葬式葬法納入獎補范圍;鼓勵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鼓勵探索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其次,體現在提升服務水平方面。要求嚴格落實安葬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拓展服務項目,強化人文關懷,鼓勵提供更多、更優良的節地生態安葬公共服務產品。然后,體現在強化設施建設方面。要求按照把握總量、擴大增量、優化存量的原則,通過建設城鎮公益性公墓、按比例配建節地生態安葬區域等方式,切實增強節地生態安葬服務供給能力。生態節地葬使得紀念逝者可以在更為輕松和歡迎的氛圍中進行。虹口花盆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從塵土中來,依塵土而生,再化為塵土”的生態安葬方式正悄然興起。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全國24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節地生態安葬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明之際,各地發布清明祭掃通知,倡導移風易俗,通過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活動祭奠親人。長寧佛堂葬生態節地葬設計生態節地葬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綠色發展需求。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節地生態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態葬是不愿意花錢,是隨便葬、薄葬,會被人說閑話”。似乎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傳統的“入土為安”就是“厚葬”,而生態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對此,殯葬行業從業者、浙江安賢園副總經理單璐認為,“生態葬是隨便葬、薄葬”這種想法很不客觀,“可能是‘望文生義’了。來現場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態葬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我一直覺得,人類較珍貴的是記憶,軀體終有消亡,我們通過較新的科技手段把較珍貴的記憶長久保存下來,這才是真正的記住和緬懷。”
民政部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清明節工作的通知》。民政部稱,將探索把告別廳租用、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這也意味著骨灰生態葬法將有望由有關部門來買單 。民政部提出,要鼓勵生態安葬 [2],各地要因地制宜開展骨灰撒海、樹葬等生態安葬活動,爭取對不保留骨灰的實行無償海葬、撒散等生態化安葬,并對其家屬實施獎勵。同時,鼓勵經營性公墓開辟生態公益墓區,提供無償或者低價骨灰安葬服務,引導大家摒棄硬質墓穴和墓志等。生態節地葬可讓每個人的離去意味著一個新的生命輪回,增添希望。
逝者的骨灰被家人撒入江中,數字增加的背后,對很多人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經濟成本。今年上半年,“天價墓地”的相關話題曾引發熱議,近幾年國內有關墓地價格昂貴的報道層出不窮。在網絡平臺上,有網友曬出為家人治喪時的花費明細時直言:“不到半平方米的地方,想想就憋屈。如果哪天自己沒了,不如揚了,去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個觀點也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為了更大力度倡導節地生態葬,《關于對杭州市區實施節地上臺安葬對象予以獎補的通知》于2019年1月1日起實施,選擇生態安葬的逝者與家人可獲得一定的補貼激勵。生態節地葬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浦東新區亭葬生態節地葬面積
生態葬充分利用森林、山地等自然地形,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虹口花盆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壁葬,壁葬是將骨灰盒嵌在墻壁內的喪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時為后人留福,是一種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壁葬墻和普通的墻體高低相仿,略厚些,墻體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氣球葬,所謂氣球葬,是使用熱氣球裝上逝者的骨灰,點燃升空,骨灰從高空灑向海洋大地。氣球葬和煙花葬這兩種新型的喪葬方式都能節省寶貴的土地資源,與太空葬相比,價格也比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但在國內還都是鮮有所見。虹口花盆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