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葬區,積極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態化骨灰安葬方式,在人口密集區推行以樓、廊、堂、塔、墻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體安葬方式。倡導建設單人骨灰安葬或雙人骨灰合葬占地小于國家規定標準的節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質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較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積,并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積極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生態葬的優勢在于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浪費。閔行自然生態節地葬價格
“我母親生前很喜歡花,也喜歡環境好的地方,”同樣是節地生態葬,趙小姐為因病離世的母親選擇了花壇葬。她告訴記者,母親生前是一名家庭主婦,生活的重心主要圍繞著家庭,所以她不希望將母親葬在冰冷的墓碑和寂靜的墓地之下。“在有花、有樹的地方能夠親近大自然,不會有凄涼的感覺,她的心情也會挺好的吧。”“安葬母親的花壇的編號和她(去世時)的年齡一樣,我覺得很有緣分。”趙小姐認為不論是草坪葬、樹葬還是花壇葬,其實都是活著的人對逝者念想的外化,“樹表示長青,選擇樹葬的人也有對逝者的祝愿吧。”她認為,這種貼近生態的方式既能給逝者一個舒適的安息環境,也能讓生者有地方可以去祭拜逝者,寄托自己的思念。閔行茶花葬生態節地葬服務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生態節地葬,體現對傳統觀念的反思。
今年,福州市殯葬事務中心收到的海葬申請比去年多了一倍。當節地生態理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發生碰撞,該如何解開大家的“心結”?近年來,福建各地從政策獎補、宣傳教化、服務提升等方面出臺措施。走進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一個鮮花盛開的花壇格外引人注目。“別看這個花壇占地面積只有100來平方米,里面深埋了1985位逝者的骨灰。”福州市殯葬協會會長、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總經理林軍介紹。作為福州較早響應節地生態安葬推廣號召的經營性陵園,三山人文紀念園早在2000年前后就開發了樹葬、草坪葬、壁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截至目前,已有4645位逝者選擇以更生態、環保的葬式長眠園中。
“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又是一年清明時。閩江入海口海鷗盤旋,人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骨灰緩緩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為這個古老命題尋找到了新的答案。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多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辦法。在福建,或長眠大海,或魂歸草木,隨著各地殯葬革新推進,回歸大自然的生態安葬正悄悄成為新風尚。“繁花作碑,枕浪而眠”3月20日清晨,福州臺江碼頭停泊的兩艘客船解開纜繩,緩緩駛入閩江江心。與尋常不同,客船并未駛向上游繁華都市,而是背離喧囂開向大海。生態節地葬不僅節省土地,還能保護生態環境,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相關問題,“面子”和“風水”讓綠色殯葬遭遇尷尬,雖然生態環保的“綠色殯葬”收到一片叫好聲,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卻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據長春當地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0%的受訪者能夠接受這種生態葬。長春息園推出了多種“綠色殯葬”形式,其中400多個樹葬墓穴,用了七年多才售罄。與此同時,高級墓地仍大有市場。4月1日,長春市一家媒體曝出“當地較貴墓地可買45平方米商品房”。對此,許多網友發出了“死無葬身之地”的感嘆。而就是這樣價格節節高升的墓地,還不是想買就能買到的,一些被認為是風水好、服務好的墓地早已售罄。生態葬優勢:減輕家庭負擔,促進社會和諧。普陀立體生態節地葬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生態節地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推崇。閔行自然生態節地葬價格
去年,福州市出臺骨灰海葬獎補辦法,大力推行這一節地生態安葬形式。獎補辦法明確提出,參加福州市民政局組織的集中公益海葬活動,死者生前是福州籍的,每例骨灰海葬獎補3000元并頒發海葬證書,骨灰海葬活動時可無償隨行2名親屬。對于非福州戶籍的亡故居民,同樣提供無償服務。“獎補辦法更多的是引導作用,實際上,大多數家庭選擇海葬并不是為了這筆錢。”裘旦紅說,一些黨員干部、企業家也在帶頭示范,他們影響了許多人的觀念轉變。閔行自然生態節地葬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