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廣州市開展了2024年頭一批骨灰撒海活動,撒海骨灰共485份,此后將繼續集中開展多批次骨灰撒海出海活動。據介紹,廣州于1988年在全國初創骨灰撒海活動,開創了有關部門組織骨灰撒海活動先河,近幾年每年報名參加骨灰撒海活動的市民均超過3500人。為什么越來越多人愿意選擇骨灰撒海安葬?在廣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周韻看來,較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對于生態安葬方式接受程度的提高。“我曾經遇到不少外省人員多方探尋可以舉辦骨灰撒海活動的城市,因為逝者曾經許下遺愿,希望以回歸大海的方式離開,他們然后輾轉來到了廣東。”周韻表示,生態安葬宣傳工作的開展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服務。生態葬的優勢在于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浪費。立體生態節地葬
不同輩家庭成員合葬操作有難度,昨天,北京市殯葬管理辦公室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北京市的情況是,很多都是父母合葬。該人士表示,按照《意見》,如果家庭成員合葬,如子女與父母合葬,因為周期比較長,實際不好操作。該人士舉例說明,比如父母去世很多年后,兒子或者女兒才有可能去世,這樣孫子來完成合葬這個事情。“多少年以后才能做的事情,這個時間太長,可能就不好操作”。此外,該人士說,一般來說,合葬的墓碑上都寫著慈父:誰誰誰,慈母:誰誰誰,立碑人:子女之類的誰誰誰。“如果合葬了,這個碑文內容就不好寫了,因為兒子或者其他家庭成員還沒去世呢,這個如何寫”。徐匯綠色生態節地葬服務商生態節地葬鼓勵人們珍視陽光、空氣和水的價值,彰顯對生命的敬重。
“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
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有哪些?骨灰撒散,將骨灰緩緩撒進大海、大江,用花瓣寄托對親人的哀思,人從自然來,又回歸到自然中去。樹(花)葬、草坪葬,不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來建造墓碑和墓園,只需要一個寬廣的綠色草坪,將逝者的骨灰埋葬植被下,就能實現樹(花)葬、草坪葬。壁葬,壁葬墻和普通的墻體高低相仿,略厚些,墻體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生態葬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的特點,屬于典型的節約、環保型喪葬方式。生態節地葬回歸自然的選擇帶來了心理上的釋然,告別傳統帶來的壓抑感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生態節地葬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作為這一理念的實踐者和推廣者,將繼續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市民提供一個和諧、寧靜、環保的安息之地。一、骨灰節地型墓位安葬,指在安葬設施內采用節地型墓位安葬骨灰的一種形式。骨灰節地型墓位的標準為:安葬骨灰的單獨墓位和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積小于1m,墓碑高度(碑額至地面的距離)低于0.8 m。二、骨灰植樹(花、草等)安葬,指在安葬設施內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以植樹(花、草等)為主要標識(或設置其他小型標識物)安葬骨灰的一種形式。生態節地葬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綠色發展需求。上海景觀生態節地葬面積
節地葬倡導深埋淺葬,降低對土地資源的消耗。立體生態節地葬
走進漳州市的長泰區巖溪鎮甘棠村,生命公園里綠草如茵,蜿蜒小路旁的花草叢中,一塊塊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是22位逝者留在世間的印記。“生命公園離村里居住區不到一公里,想念親人時過來走走很方便。”甘棠村黨支部書記陳阿煉說。如今在漳州,這樣的生命公園越來越多。陳阿煉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墓碑石林不同,生命公園采用斜碑式生命里程碑,里程碑占地面積不超過0.4平方米,與墓穴大小一致。其周邊栽種了四季花草、綠化喬木,既節約了用地,又讓逝者長眠花海,還能作為休閑公園使用,得到多數村民支持。立體生態節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