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地都在積極宣傳、推行綠色環保的生態安葬方式:汕頭市常態化開展海葬活動,開發樹葬區將逝者骨灰安置在可降解環保容器,入土6個月內可降解容器和骨灰自然溶解于土壤中;湛江市倡導采用鮮花拜祭、網絡祭掃等綠色低碳文明的方式祭掃祈福,普遍動員黨員干部參與“植樹來祈福”活動,共同營造文明簡約祭掃新風尚;佛山市自2005年起推行骨灰植樹活動,至今已有約2萬份骨灰在“長青林”骨灰植樹基地進行了樹葬。生態葬讓逝者安息于自然之中,實現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南橋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面積
海葬,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骨灰撒海,沖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繼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飛躍,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標志。海葬有利于節約土地、發展經濟,有利于移風易俗,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間。樹葬,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現代樹葬較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沒有任何殯葬設施的,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徐匯室內生態節地葬行價生態節地葬強調減少對社會的干擾,以簡約、自然為設計理念。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堅持保障大家基本安葬需求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并重,倡導移風易俗,大力推行骨灰海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不久前,廣東省民政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印發《關于開展2024年全省殯葬革新宣傳活動的通知》,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殯葬革新宣傳活動,倡樹綠色文明殯葬新風,全省各地精心組織、積極宣傳,綠色殯葬逐漸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廣東全省節地生態安葬率超過63%,殯葬事業示范建設工作順利啟動,3個新時代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29個節地生態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些年,節地生態葬大家認可度越來越高,”周韻表示,廣州市內骨灰撒海等報名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并且接受節地生態葬,離不開有關部門大力推廣和財政補貼。廣州也不例外,通過減免活動費用、發放補貼補助、降低收費標準、擴大服務范圍等方式激勵市民們選擇生態葬式。具體來看,2023年,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財政局聯合印發《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辦法》(以下稱《辦法》),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簡化申請流程,進一步優化生態安葬服務。節地葬在我國得到政策扶持,有望在未來成為主流殯葬方式。
遺體生態葬的提出者集中在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這些地區多處于土葬、火葬并存的狀態,殯葬革新工作還處于艱難的推進中。遺體生態葬在形式上拋開了火葬的社會效益,強調的是通過遺體深埋的生態葬法達到逝者與自然融為一體、奉獻大地的良好愿望。長春市殯葬中心主任劉學敏表示,這幾年來,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成本不斷上漲等原因,墓地價格每年按10%的幅度在上漲,所以殯葬部門為百姓提供多種骨灰存放方式,墓地不是骨灰處置的主要方式,倡導人們采取鮮花葬、草坪葬、樹葬、海葬等文明、環保、低碳的方式處理骨灰。長春市連續兩年舉辦骨灰撒海公益海葬活動,活動效果比較好。生態葬倡導綠色祭祀,減少煙花爆竹等污染。閔行景觀生態節地葬規定
在生態節地葬中,遵循著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原則與精神。南橋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面積
2012年,民政部下發《關于全方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火葬區將全方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人員的基本殯葬服務今后將由有關部門買單。此次的通知中,民政部表示,要爭取提標增項擴面,合理調整基本殯葬服務減免補貼標準,探索將告別廳租用,普通骨灰盒、紙棺,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并擴大惠民殯葬政策受益面,盡快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民政部等九部門2016年2月24日聯合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南橋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