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模式:經濟功能為主,此模式適用于地廣人稀、工業發達、勞動力不足的國家。走的是從農業機械化起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為目標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注重聯合的農業經營體系,以企業為主體,與農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形成一個產供銷有機結合的農業經濟體系,有利于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并且與農業技術體系的發展相適應,采用新技術措施,生產高附加值的優異農產品。注重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在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也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生態、社會功能為主,價值觀念在農業上的體現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充滿綠色和陽光的田園、農村成為主要度假地,把美食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這種都市農業把體驗、休閑農業以及環境看作都市農業發展的關鍵,大力推動農村休閑度假事業,既滿足了精神需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城市中開展有機農業,實現城市農業的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安徽全新都市農業
推動都市農村高質量發展,在鄉村全方面振興上取得新進展。新時代都市農業發展不只體現在農業全方面升級上,也要體現在都市的農村全方面進步和都市的農民全方面發展上。要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都市農村在社會治理上要體現出城市水平。要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與城市互聯互通,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快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推動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市民農民一個樣。要推進鄉村文化繁榮,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建設,開發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農業農村元素,重現原生田園風光、原汁鄉土味道、原本鄉情鄉愁,為市民留住一個心靈上的世外桃源。潮州市物聯網生態農業垂直架搭建的城市農業,讓城市居民對種植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活功能,也稱社會功能。農業作為城市文化與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通過農業活動提供市民與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觀光休閑農業和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旅游。示范與教育功能。都市郊區農業具有“窗口農業”的作用,由于現代化程度高,對其他地區起到樣板、示范作用。作為城郊高科技農業園和農業教育園,可為城市居民進行農業知識教育。總之,都市農業的功能主要是:充當城市的藩離和綠化隔離帶,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和攤大餅式地連成一片;作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環境污染,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衛生、無污染的農產品,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并增加農業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及收入;為市民與農村交流、接觸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保持和繼承農業和農村的文化與傳統,特別是發揮教育功能。
荷蘭是一個歐洲小國,其面積約為河南省的四分之一。荷蘭自己沒有都市農業的說法,但荷蘭人口密度大,農業緊靠大中城市,特別是其園藝業和奶牛業,位于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內”。荷蘭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發展目標不再是追求產量,而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這為荷蘭形成“綠色生產力”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在荷蘭都市農業中,花卉業和奶牛業是特別重要的產業。荷蘭以“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而有名于世。荷蘭花卉業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且土壤和氣候條件比較適宜。加之荷蘭工商業發達,城市繁榮,人口密度大,園藝業產品從農村(相當于郊區)到城市不但距離短,而且不愁銷路。這為荷蘭的花卉園藝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城市農業,實現了城市和農村的互補優勢。
都市農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夠起到承接連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了各具風格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例如,作為城鄉均衡發展典范的美國,其都市農業強調經濟功能性,坐落于都市周圍的新型農場企業通過工廠化生產方式為都市內部及周邊區域提供新鮮蔬菜及水果;而歐洲更加注重都市農業的生態和社會屬性,強調農業、自然、與人文的協同,如英國的“森林城市”和德國的“田園城市”等;類似的,新加坡的都市農業也都是工業化和科技化為特色的發展路徑;作為典型的農業資源貧乏型國家,日本則通過高精密的都市農業發展路徑,不只有效緩解了都市農產品的自給率低的問題,構建了農產品直銷模式,還促進了城鄉生態系統的融合度,形成了私人農莊、市民農園和休閑娛樂性農園等都市農業形態,使農產品、農副食品向更高安全健康的品質發展其附加值,以滿足多層次的消費市場需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城市農業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益。廣東都市生態農業研究
城市農業模式的創新,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安徽全新都市農業
國內不少大中型城市已開啟都市農業的定位和探索。例如《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為意味著的鄉村產業體系;四川成都提出以科技賦能提升都市現代農業質效,布局建設智能農業裝備的研發;廣州白云區謀劃“1234”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布局,打造“一主導、兩園區、三基地、四產業帶”等等。作為現代農業新周期的關鍵詞之一,都市農業真正意義上的落地,之后一定是要在產業與企業層面形成共振。我們注意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先知先覺的產業主導,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向社會表達它們的理解和探索方案。安徽全新都市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