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統相對于靜態蓄冰的優勢,主機能效高。初始的冰點溫度約為-1℃,蒸發溫度約為-4.5℃,每個循環約形成2%的冰晶,每個循環后溶液會有增加,一般設計為50%的蓄冰量,蓄冰完成后,溶液濃度會增加到6%,這時對應的冰點是-2.5℃℃,蒸發溫度約為-5.5℃,主機能效有所下降,主機COP在4.5以上。而雙工況盤管蓄冰,乙二醇為-5.6℃,蒸發溫度為-7℃的,主機的COP在3.5以下,且同樣靜態冰制取過程中,由于隨著冰層厚度的增加,傳熱也逐漸有所減少,主機需要卸載,從而會延長制冰時間,增加能耗。注:對于系統,須考慮綜合能耗。(對于大于1200RT,同樣需要用雙工況冷水機組經制冰換熱器實現。)動態冰蓄冷可以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遠程監控和管理。浙江過冷水動態冰蓄冷保溫
動態冰系統克服了傳統冰蓄冷因冰層逐漸加厚熱阻增加,導致雙工況冷水機出水溫度隨冰層加厚逐漸降低,且制冰效率下降有效蓄冰量低的缺點;同時也克服了水蓄冷是冰蓄冷8倍以上體積的占地問題。本系統創新的采用了蓄能樞紐機組、不銹鋼蓄冰蓄熱槽、電鍋爐、雙工況冷水機等關鍵性集成多功能設備,較大程度上降低了機房設備數量,減化了系統流程,減少了施工安裝工程量,也解決了傳統蓄能系統設備占地面積大的問題,使得蓄能型總控空調系統更減化更易用更易管理和維護。四川流態化動態冰蓄冷動態冰蓄冷可以與地源熱泵等技術相結合,實現能源的互補利用。
無論從能效還是經濟角度出發,動態冰蓄冷技術均有優于傳統冰球、盤管式冰蓄冷的明顯優勢。盤管式蓄冰系統,原理:利用設于蓄冰槽內的盤管(浸在水中),將設于盤管外的水相變成冰。盤管和主機間循環的介質為低溫載冷劑,盤管外所結的冰沿著圓管逐漸加厚,較終達到設計值為止;釋冷時,通過盤管內與板換間循環的載冷劑(二次側為空調末端),將冷量釋放到空調末端,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蓄冷、釋冷的過程,有內融冰與外融冰兩種系統。因技術較為成熟,在目前廣泛應用于冰蓄冷系統項目中。
動態冰蓄冷技術優勢:(1)融冰速度快、負荷響應靈敏。由于動態冰蓄冷制出的冰以冰漿形式存在,因此在融冰釋冷時冰晶與水之間接觸面積大,融化速度快,可以快速響應空調末端負荷的變動。(2)占地面積小、場地適應性強。動態冰蓄冷無需盤管、冰球等預制設備,因此蓄冰槽有效利用率提高,占地空間減小,而且對空間形狀要求降低,場地適應性增強。(3)熱交換系統簡單、節省設備和材料費用。動態冰蓄冷技術中的冰漿生成熱交換器可以采用制冷劑直接蒸發,省去了冰球、盤管式冰蓄冷中必須采用的不凍液換熱循環,因此帶來換熱設備和材料費用的節省,降低了初投資費用。動態冰蓄冷可以通過冷卻水的回收利用實現環境效益的提升。
迄今為止,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對此技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從2003年起,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始了對流態化動態冰蓄冷技術的全方面研究。成功突破熱交換器堵塞、超聲波促晶、以及動態解冰等關鍵技術,建立了流態化動態制冰示范系統,研制成功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態冰蓄冷技術,使我國的第二代流態化動態蓄冷技術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際技術壁壘。如今,動態冰蓄冷已成為國際上冰蓄冷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而且在發達國家普及迅速。動態冰蓄冷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福建機房動態冰蓄冷
在低峰時段,利用廉價電力將水冷卻成冰,然后在高峰時段釋放冷量。浙江過冷水動態冰蓄冷保溫
市場案例及分析(略)、結論及建議,通過以上分析內容,并結合我司市場調研的情況,對中機能源公司提供的冰晶式動態蓄冰系統進行總結如下,并提出初步建議,供業主參考:1、從系統原理上看,冰晶式動態蓄冰屬于技術上更為先進的系統。但目前國家沒有相關的技術規范。2、從初投資和機房面積上看,可同時為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節省了熱源系統的初投資和機房面積,目蓄冰系統本身成本無增加。3、從運行費用上,無論蓄冰功能還是熱泵功能能效都較高,特別在冬季同時需要供冷的情況下,節能效果明顯。浙江過冷水動態冰蓄冷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