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通過蛋白分離器,設備通過循環水泵與射流裝置聯合作用,產生特定大小、組合的微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與水中的有機物、蛋白質等污染物質結合形成泡沫,泡沫攜帶懸浮物質通過管道流到水處理區,從而實現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分離和去除。同時,該環節融入臭氧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滅菌,并提高養殖水體含氧量。較后,經過進水槽的紫外線殺菌燈后,通過水泵注入養殖池內,循環使用。其他區域,實驗室,有條件的漁場建議配備單獨生物實驗室,日常的水質檢測,可由實驗室、養殖部分別檢測。養殖所需的營養液等也由實驗室提取、調配。同時,定期解剖魚類,及時發現病毒、寄生蟲等情況,做好病害防控。IT中心,建立養殖場的智能物聯網系統,實現水質指標在線監測、預警,以及養殖設備的遠程操控等。同時,收集養殖全流程的養殖數據,方便溯源分析等。工廠化養殖應注重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吉林微生物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工廠化水產養殖基本類型:1、全封閉循環水養殖,適用于優良水資源非常少的地方。如污染嚴重的城市郊區、海水或淡水河流被嚴重污染地區、內陸沒有海水的地方,可實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這種養殖模式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性小,系統穩定運行后可持續贏利,但前期土建及設備投入較高。2、循環水水產育苗,水產育苗作為水產養殖環節的靠前環,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下游的整個產業鏈的成敗。因此,盡一切可能提高孵化率、減少畸胎及死胎十分重要。而經過系統設備處理后,穩定的水質對于提高育苗的孵化率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西微生物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工廠化養殖可降低對自然水域的依賴,減少資源消耗。
據了解,“藍鉆1號”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大小,養殖水體約16萬立方米,集成了飼料投喂、自動監測等多項技術,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管控,平時只需3個人就可以承擔200多噸海水魚的養殖管理及海上看護等工作。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何建湘表示,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業在重要水產生物基因組解析、新品種開發、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和設施裝備開發等領域取得明顯進展。然而,在名特優新品種開發和區域養殖容納量評估等方面仍需突破。本次會議圍繞水產遺傳育種、養殖與設施、飼料營養與疾病防控等主題,深入開展學術交流,將推動海水養殖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當前,示范園所面臨的較大挑戰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這么大空間,加溫成本較高,要把水溫保持在20攝氏度以上,這需要大量生物質燃料和電能,同時還得配套一系列控溫設備。對此,示范園同樣有“揚長避短”之舉,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從而延伸出魚苗“托管服務”,與周邊養殖戶形成緊密合作。簡而言之,前面三季正常養魚,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養殖池運轉,用于“養苗”,待氣溫升高,重新復產,此時大苗便可轉移“搬家”。冬育春放,夏養秋撈,相互銜接,各盡其用,唱響“四季歌”。建立養殖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保障消費者權益。
當然,目前我國的在循環水設備上仍與國際頭部技術企業存在差距,在循環水技術的運行工藝與養殖管理未有統一的標準,設備與養殖品種的基礎性研究仍需加強。畢竟工廠化循環水系統并不是多功能的養殖模式,一座成功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場案例,三分之一依靠設備技術,三分之一依靠運營管理,三分之一依靠市場行情。而這,正是對每位循環水技術從業者的鞭策,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服務每一位養殖戶的同時,帶動著中國水產科技向世界頂端沖擊。建立健全養殖廢棄物處理體系,實現養殖業的綠色轉型。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
通過工廠化養殖,可實現漁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吉林微生物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智慧化的運作體系,帶來的直接好處在于,可以較大程度降低風險、減少損失。比如絕大多數魚自身會攜帶病毒,關鍵是控制其爆發的誘因,水質即為其中的一個主要指標。傳統土塘養殖模式,當面臨大暴雨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時,水質容易不穩定,通常情況下,只有出現了問題才能下藥進行補救。而依靠這套智能化設備,就能實時洞悉、提前干預。“較早的‘魚菜共生’是上面飄著菜、下面養著魚,但這樣的系統并不完善,因為魚和菜的生長環境不一樣,對養分需求也不一樣。現在,則是一個智能化的蔬菜工廠,其溫度、濕度、光照和營養控制,建立在一個更精確、更科學的系統上,更符合綠色、循環、高效發展理念。”楊先華解釋道。吉林微生物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