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新技術、新裝備發展。2023年,全國海水、淡水工廠化養殖產量分別達到44.46萬噸、50.17萬噸,較5年前增長74.13%、135.03%,增速明顯。相比池塘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備節水省地、養殖環境可控、高度自動化、單產高和尾水集中處理等優點,可實現“全季節”“反地域”生產。該技術依賴產業政策支撐,需要優良水源作保障,裝備制造、能源供應、養殖技術和市場環境等發展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對養殖水質的長效調控至關重要。發展特色養殖品種,提高市場競爭力。天津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放苗前準備:1. 設備檢查,養殖前首先要檢查水氣和過濾處理系統是否能正常工作,具體包括對增氧設備、循環水各處理單元、排污管道等設備進行調試和檢修,對石英砂濾罐進行反沖洗,確保養殖過程水流順暢且水質達標。2. 水體準備,養殖系統試運行結束后對養殖池進行殺菌消毒:浸池、排水、刷洗后采用漂白粉或復合碘溶液消毒或用大于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后刷洗、沖洗。在放苗前1至3天進水,一般進水量為池高的4/5。進水后開啟循環水系統使水體進行循環并用增氧泵對水體進行曝氣。適當肥水,培養有益藻,使水質達到養殖標準。降低透明度,減少應激。南美白對蝦對水質的要求:水溫27℃左右,水色為黃褐色或褐色,透明度20~40cm為佳,pH7.6~8.6,溶氧至少5mg/L,總堿度110~140mmol/L。貴州工廠化水產養殖技術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環境的生物安全,防止疫病傳播。
接下來,示范園有意在這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與科技落地相伴相生,往往是平臺運營。在中以設施農業示范園內,筆者隨處可見自動化水肥灌溉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和各類傳感器。正是有了這些“智能管家”,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得以“機器換人”,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只需一兩名技術人員,并且從“靠經驗”升級至“看數據”,實現水肥、水溫、含氧量的精確控制,以及全流程精細管理。平湖市農業農村局數字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邵潔表示,整套設備即是一個平臺,可以對棚內水環境、鱸魚生長情況實時監測,還能自動監測水位、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指標,各類數據會直接反饋給技術人員,一旦出現異樣情況,管理人員都會實時收到預警信息。
前期內部小試驗,效果十分明顯。不久后,這一模式將在嘉興市秀洲區的藍城漁業基地進行試點。袁利強認為,如果說產業鏈的“內外聯動”,讓企業找到了立根之本,“托管服務”的延伸,意義更在于聯農帶動,為外塘養殖戶增加效益,同時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可謂一舉兩得。按照傳統養殖模式,一年只能產一季魚,養殖戶一般在三四月投苗,等到十一月養成后賣魚。而現在,養殖戶3月份就能直接買大苗養在自家魚塘,7月長成賣出一批,此時再“補欄”一批大苗,到了11月又能賣,一塘由此產兩季,效益自然提升。工廠化養殖模式有助于提高漁業產業鏈的附加值。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發展階段,該模式在我國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頭一階段為探索起步階段(1970-1984),上海和北京開展了封閉式循環水養魚試驗,初步出現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雛形。第二階段為引進試驗階段(1985-1998),深圳、寧波、營口引進德國、丹麥循環水養殖設備進行鰻魚養殖,帶動了我國蛋白質泡沫分離器、生物濾器、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等水處理設備的自主研發。第三階段為消化吸收階段(1999-2006),該階段水處理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初步構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逐步走向產業化、規模化的推廣應用。第四階段為集成整合階段(2007-至今),該階段集成構建了適合我國的養殖車間、水處理和養殖管理系統,逐步建立了多品種的循環水養殖模式。工廠化養殖有助于提高水產養殖業的勞動生產率。浙江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供應商
工廠化養殖有助于減少水產養殖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天津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
工廠化水產養殖是集中式、高效、環保、經濟的水產養殖模式,具有高效利用水資源、高產量、品質、環保節能、經濟效益好等優勢,在未來水產養殖中將會成為主流方式。南美白對蝦,學名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也叫做白蝦、白對蝦,是我國重要的養殖品種之一,2022年全國產量達到1340280噸。該蝦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口感鮮美,深受人們喜愛。可是,近些年來,傳統的對蝦養殖模式下蝦病頻發一直困擾著廣大養殖戶,阻礙了南美白對蝦的可持續發展。天津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