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重要的標志就是100%的建筑都應該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中國計劃要要建50個生態城市,遠期上百個,它們作為綠色建筑的搖籃和基地將會發揮巨大的地區性示范作用,從質和量上保證綠色建筑整體實現飛躍性發展。“生態城市”是在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比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發展的本質是要將單向線性發展模式轉變為再生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數字化生態城市趨勢
生態城市建設內容: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重點在于:水資源利用。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采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高效性生態城市設施提高對生態城市的理解和認識,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雙碳戰略目標推進下,循環發展目標已成為生態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參照標準。眾所周知,循環是大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生命之所以一直往復,就是因為循環。傳統城市發展中的弊端是物質利用循環存在的不徹底性,城市的可循環功能尚未充分挖掘,由此才出現了城市發展緩慢的現象。而如今生態智慧城市的構建,從循環特點出發,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了城市空間結構,對人類生活環境進行了生態化改進,這一過程體現了城市循環性特點。
生態城市,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地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其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構成環環相扣、協同共生的網絡,具有實現物質循環再生、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反饋調節、經濟高效、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機能。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
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系統的和諧三方面的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能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天津市是我國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天津市的發展建設,要按照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不斷增強城市功能,充分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將天津市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內容:生態產業。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可視化生態城市項目
基于一體化監測體系,整合現有城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建立統一的智慧生態城市環境態勢感知體系。數字化生態城市趨勢
生態城市強調合理布局。要求新區和產業園沿輕軌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主動脈”,呈“糖葫蘆串”型布局,小區之間由生態服務用地隔開,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要求生產、居住、商政和生態服務用地混合布局,1/3以上市民能就近上班。強調低能耗、低廢棄、高效率。有條件的城市建筑空調和供熱的能源80%靠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工業余熱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在家庭和社區尺度減量化和資源化。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車或步行。此外,城市要有鮮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標識、社區和睦,治安良好等。數字化生態城市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