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的構建領域零散、 應用水平也不高,作為智慧城市組成的基本單元,己有的智能小區、數字社區等建設方案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智慧社區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1)智慧社區缺乏智慧化,只是空泛的管理模式,沒有做到;(2)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普智慧化的精細管理以及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遍適用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機制尚未建立,從行業到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標準,相互間的兼容性差, 從而給用戶生活帶來不便, 用戶如果要增加或替換就很可能導致該設備無法有效地融入到已有的系統中:家中的智能設備。當前城市各類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其感知能力、服務標準和應用規范基本可以滿足城市相應領域需求。數字化環境感知項目
針對異構多任務的感知能力發現與分配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感知節點和任務之間的時空相關性。在城市環境中,鑒于越來越多的感知任務需要利用多源感知信息,提出一種支持多并發的感知節點發現和任務分配機制至關重要。然而,現有方法大多側重于同構任務。由于不同的時空任務需求和感知情境,需要綜合考慮感知節點的時空屬性,挖掘時空相關的感知節點能力。為此,提出并形式化定義跨空間異構多任務分配問題,將數據質量比較大化和總激勵預算作為約束條件。利用異構任務間的隱式時空相關性,提出一種兩階段求解方法,有效地處理共享資源池中的多個并發任務。基于異質任務的時空分布條件與群體用戶的時空移動行為模式,從感知質量與感知成本兩個維度出發,提出基于多輪線性加權和粒子群優化的任務分配算法。協同式環境感知行業格局實現城市群至街區的地表要素變化信息、人車物運動目標和室內地下復雜場景的在線感知,并提供按需服務。
城市感知與決策是實現城市智慧化的首要前提。針對當前的研究進展,分別從基于空天地集成化傳感網的城市綜合感知、城市時空大數據的管理與分析、面向多層次用戶的智能決策等3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述,對比分析了當前城市時空信息平臺及應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智慧城市感知決策面臨的"三高"挑戰,即高度融合的物理感知與社會感知,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分析能力,以及高置信度的城市信物融合系統決策。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是國家信息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包含導航與位置服務網、地理信息服務網和行業感知網等3大類及10余種子類,當前城市各類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其感知能力、服務標準和應用規范基本可以滿足城市相應領域需求。
正確理解空天地集成化傳感網要把握4個層次的內涵:首先,它是一種系統性、多維度和多尺度監測分析的新思想,要求從系統論的角度思考城市感知問題,從協同論的角度融合空天地多種手段,這對傳統感知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是一種思想革新;其次,它是一種互聯互通大規模城市監測資源的新技術,包括海量傳感器組網通信、異構傳感器接入、傳感網資源管理、傳感網服務組合、流式數據挖掘分析和地理信息互操作等技術;再次,它是一種協同多源異構城市感知資源的新方法,包括傳感器信息建模、觀測能力評價、協同監測、點面觀測數據融合和按需聚焦服務等方法;它是一種實現城市泛在感知與深度智能的新愿景,無論是李德仁院士談到的4W到4R信息服務能力,還是城市感知腦,還是未來通導遙一體化藍圖,其基礎都包括空天地集成化傳感網。環境感知系統配置土壤氮、磷、鉀含量監測傳感器,采集和傳輸數據間隔時間應小于15 min。
智慧環保的價值環保物聯網應用在環境質量監測、行業、企業污染防治、總量減排等履行環保職責中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影響了環境保護的效果。智慧環保的建設是一個從上至下的過程,要充分協調,做好智慧環保的建設、預算、維持和完善機制,通過層級制度保證政策的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未來將建立覆蓋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地面監測站點,加強環境衛星和無人機的監測能力建設,融合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多種技術,構建天地一體化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守衛綠色地球。環境感知技術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精細化環境感知項目
環境感知系統提供移動端APP用于現場查看土壤傳感器分布、溫濕度實時數據及土壤濕度熱力圖情況。數字化環境感知項目
智慧城市背景下,隨著社交媒體和位置服務的普及,城市數據日益增多,為連鎖企業的選址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現有工作多是在目標城市已有標簽數據的情況下,進行候選地的評分預測,完成連鎖企業的選址推薦。然而,當目標企業進軍新城市,會遇到無標簽數據的冷啟動問題。針對此,提出一種基于跨城市跨企業群智知識遷移的選址推薦方法,環境感知技術能解決連鎖企業進軍新城市時所面臨的歷史數據缺失問題。在協同過濾的基礎上,引入遷移學習思想,構造包含城市內部特征語義提取、城市間知識關聯和遷移評分預測的遷移模型,有效融合城市和企業兩方面的知識,解決了冷啟動條件下的連鎖企業選址推薦問題。數字化環境感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