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古琴初學者而言,挑選一張手感舒適、音色均勻、形制典雅的琴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手感不好,輕則易使習琴者喪失興趣,重則傷手。音色不勻或刺耳,同樣會使習琴者喪失興趣,甚至傷耳。很多習琴者半途而廢,其主要原因便在于自己演奏的琴音與心中想象的古琴的音色差別太大,加之手疼心累,遂廢棄也。多年后,對古琴稍有了解便悔不當初:如果當時買一張好琴,自己現在彈奏的是否已經像模像樣了?倪琴雷音系列,便是這樣一系列適合初學者入門演奏的古琴。該系列倪琴由youming斫琴師倪詩韻老師監制,以桐木古琴為主,兼制普通級杉木古琴。雖是監制系列古琴,但從選材、取材到校音、合琴再到灰胎、面漆等,全程由倪詩韻先生監督制造。校音、合琴環節更是由倪詩韻先生親自把關、操作,以保證其手感、音質。斫琴師以其豐富的斫琴經驗,順著琴材的本性,斫制出來的琴器,便有其獨特的風格。寧波挑選古琴形制
直到20世紀初,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和西方音樂的傳入,古琴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古琴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學習古琴不僅可以提高音樂素養和個人修養,還可以在演奏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古琴,希望通過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來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廣州古琴廠家琴器風格多元化,是倪琴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斫琴理念,倪琴力求斫出可滿足不同古琴演奏家演奏風格的古琴。
倪琴親斫系列,其琴,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皆精選珍品老杉木面板,珍品老梓木底板;其漆,以鹿角霜生漆傳統手工藝漆之,或以朱砂佐之或以黑推光漆之,或為之以斷紋,更有臻品百納,以小葉紫檀貼面;其配件均為老紅木或小葉紫檀,更顯珍貴。其聲推崇大智若愚,返璞歸真;至精至妙處,欲述而忘言。親斫系列倪琴槽腹內有“海門倪詩韻制”親筆簽名。雁足上方有手制“倪詩韻印”方章一枚,“雷音琴坊”機制方章一枚。形制可選: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
倪詩韻在中國斫琴傳統中斷多年后,在沒有任何技術指導的情況下,憑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對古琴的熱愛,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為中國古琴傳承發展嘔心瀝血。一路走來,他始終心懷善念,歷經滄桑,嘗遍心酸,終成大業,從一個不懂音律的懵懂少年成為中國斫琴界的大師,可謂一片冰心在玉壺。每每與倪詩韻交談,他都是琴不離手、曲不離口,終日寢食不安只為琴。有人曾問倪詩韻,何欲何求,何苦何樂?他的回答簡單而直白——“我喜歡”,因為喜歡是不要任何理由的。能讓更多的人感受經典,接受熏陶,是倪詩韻一生的宏愿。而更讓他欣慰的是他心愛的女兒自幼受古琴熏陶,大學專攻古琴藝術,如今在同濟大學任古琴教師,使他的愿望得以更廣的傳播。“我心有琴,琴會向世人訴說我的心聲。”多么樸實的語言,正如他“勤于思考,求真務實,不囿于成見”人生信條一樣,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韌勁,積極創造,勇于探索,不斷追求。每一張親斫系列倪琴,都傾注了倪詩韻老師不可計量的心血。
自唐代以來,古琴逐漸形成了七個基本音階,分別為宮、商、角、徵、羽、少宮和少商。同時,古琴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如“泛音”、“按音”、“撥音”等。明清時期,古琴藝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眾多流派,如“浙派”、“閩派”、“川派”等。這些流派在演奏技巧和風格上各有特色,但都強調古琴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首先,古琴的音色悠揚、淡雅,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寧靜。其次,古琴的演奏技巧強調“意境”的表現,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倪琴既有緊實清越透潤的傳統文人風格,同時舞臺演奏用琴在松透渾厚的基礎上又加強了力量感。沈陽彈奏古琴維修
倪琴雷期裝上絲弦,散音渾厚松透無鋼弦之燥氣,按音表現亦不俗,散按均勻,韻味十足。寧波挑選古琴形制
除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古琴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琴被賦予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意義。孔子曾說:“君子之行也,度月而必忠信,而民下多詐矣。詩三百篇,思無邪也;禮三千余年,思無邪也;樂三百五篇,思無邪也。”他認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遠離邪念。古琴曲目中也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曲目,如《梅花三弄》表現了梅花的高潔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漁舟唱晚》則表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與和諧。古琴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次興衰。在唐朝時期,古琴達到了藝術的頂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琴逐漸衰落。直到20世紀初,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和西方音樂的傳入,古琴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古琴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寧波挑選古琴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