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與漁業生態、水產增養殖、魚類生理生態、魚類病理與免疫、漁業環境保護、魚類遺傳育種、魚類營養與飼料。人工繁殖和階段發育理論的應用可為養殖業穩定供應大量苗種。對水生經濟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的深入研究可為養殖對象提供具全價營養的配合餌料和適生長環境;連同高密度流水養魚、混養、綜合養魚等綜合性技術的運用,將為養殖業的大幅度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業務培養目標:本培養具備水產動,福建好水產養殖,福建好水產養殖、植物增養殖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福建好水產養殖、科研與管理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水產養殖建議采取"外消"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預防病害發生。福建好水產養殖
世界水產養殖以亞洲一些國家為發達,主要有、日本、印度和東南亞諸國。20世紀80年代初全世界魚、貝、蝦、蟹類等水產品養殖的總產量約為600萬噸,其中66%為淡水養殖產量,余為海水養殖產量。亞洲各國產量(占其中的半數)占養殖總產量的85%,蘇聯占6%,美洲和歐洲各占2%左右。東南亞地區以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水產養殖為發達。主要養殖當地的熱帶和亞熱帶魚類,如爪哇須鲃、胡子鯰、線鱧、藍子魚、長絲鱸、攀鱸和遮目魚等,以及對蝦、羅氏沼蝦和貝類等。福建好水產養殖淡水養殖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
水產養殖施肥管理:秋初氣溫較高,施肥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如果是肥水塘,則施少量化肥(一般畝施尿素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以使池水保持油綠色或茶綠色為宜)。如果是清水半瘦塘,則以施發過酵的禽畜人糞為主(畝施400~500公斤,間隔7~10天施1次)。秋末水溫下降,應以施有機肥為主。水產養殖防病管理:每天要把池塘中的殘渣剩餌和雜物撈出,并根據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及時對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成魚塘每隔15天左右用2~2.5公斤漂白粉溶水后潑灑食場周圍,連續潑灑3天,每天一次,或在每公斤精料中加入500克大蒜泥(將蒜頭搗碎成泥)和1000克食鹽喂魚,以防治細菌性魚病。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硫酸亞鐵0.2克,或90%晶體敵百蟲0.5克,溶于水后每隔15天全池潑灑一次,以防治魚類寄生蟲病。
飼料投喂:常規魚投喂要提高飼料質量,日授喂量為在池魚體重的5%-6%;蝦飼料中動物性飼料要求占60%,日投喂量是在池蝦體重的7%-8%;河蟹增加葷性飼料比例,河蟹飼料動物性飼料占65%,日投喂量是螃蟹總重量的10%。從10月份初開始,隨著水溫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漸下降,日投喂量分別下降至魚、蝦、蟹總體重的3%、4%、4%-5%。另初秋、中秋是河蟹攝食水草、螺螄的高峰期,應密切注意,既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較高的存塘量,不足的池塘要采取措施,補足水草和螺螄。甲魚池塘養殖,進入秋季甲魚養殖應以水質調節為主,水質好了,甲魚的攝食量才能提高。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獲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
淡水養殖對象除傳統的鯉科魚類外,還增加了非鯽、虹鱒、銀鮭、白鯽、羅氏沼蝦、中華絨螯蟹、淡水珍珠貝等。人工繁殖技術和網箱培育方法的采用,為養殖提供了大量苗種。的海水養殖也有較久的歷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養牡蠣和藻類養殖的記載。1986年已進行海水養殖的淺海、灘涂面積為488萬畝(占可供養殖面積2000萬畝的24%),產量為85.8萬噸,占水產總產量的10%。其中海帶占23.7%,紫菜占1.6%,貽貝占24.5%,牡蠣占6.4%,蟶和蚶占17.5%。此外還養殖鯔、鯪、鱸、遮目魚、對蝦、海水珍珠、鮑、扇貝、海參等。過去利用廢棄鹽田養魚,運河兩岸都以池塘混養印度產的四種鯉科魚類,并獲得高產。福建好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施肥管理:秋初氣溫較高,施肥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福建好水產養殖
排除苗種自身的原因,想要提高成活率,且大限度的投放苗種,養殖者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必須環環相扣。先,我們要對自身的塘口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塘到底是處于好、正常或是不好的哪一種狀態;其次,我們在放苗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已經做到位(清塘是否徹底、注入的水質是否良好、苗種入塘后的餌料是否培養妥當等);苗種下塘時的細節有沒有注意(飽食下塘、恒溫差等);下塘后,餌料的投喂是否充足;下塘后,水質的管理是否到位;日常巡塘、應急處理、抽樣檢查等步驟是否完善。簡單來說,你給苗種怎樣的生存環境,它回報你怎樣的養殖效益。福建好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