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過程編輯1、按照產品使用的材料類別、產品的形狀和精度等各項指標對該產品進行工藝分析,訂出工藝。2、確定產品在模具型腔中擺放的位置,進行分型面、排溢系統和澆注系統的分析和設計。3、對各個活動的型芯拼裝方式和固定方式進行設計。4、抽芯距和力的設計。5、出機構的設計。6、確定壓鑄機,對模架和冷卻系統設計。7、核對模具和壓鑄機的相關尺寸,繪制模具及各個部件的工藝圖。8,如東壓鑄模具廠家定制、設計完成。
壓鑄模具表面溫度的控制對生產高質量的壓鑄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平均或不適當的壓鑄模具溫度亦會導致鑄件尺寸不穩定,在生產過程中出鑄件變形,產生熱壓力、粘模,如東壓鑄模具廠家定制、表面凹陷、內縮孔及熱泡等缺點。模溫差異較大時,如東壓鑄模具廠家定制,對生產周期中的變量,如填充時間、冷卻時間及噴涂時間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模具要求① 冷臥式模具橫澆道的入口處一般應位于壓室上部內徑2/3以上部位,以免壓室中金屬液在重力作用下過早進入橫澆道,提前開始凝固。② 橫澆道的截面積從直澆道起至內澆口應逐漸減小,為出現截面擴大,則金屬液流經時會出現負壓,易吸入分型面上的氣體,增加金屬液流動中的渦流裹氣。一般出口處截面比進口處小10-30%。③ 橫澆道應有一定的長度和深度。保持一定長度的目的是起穩流和導向的作用。若深度不夠,則金屬液降溫快,深度過深,則因冷凝過慢,既影響生產率又增加回爐料用量。
傳統壓鑄工藝主要由四個步驟組成,或者稱做高壓壓鑄。這四個步驟包括模具準備、填充、注射以及落砂,它們也是各種改良版壓鑄工藝的基礎。在準備過程中需要向模腔內噴上潤滑劑,潤滑劑除了可以幫助控制模具的溫度之外還可以有助于鑄件脫模。然后就可以關閉模具,用高壓將熔融金屬注射進模具內,這個壓力范圍大約在10到175兆帕之間。當熔融金屬填充完畢后,壓力就會一直保持直到鑄件凝固。然后推桿就會推出所有的鑄件,由于一個模具內可能會有多個模腔,所以每次鑄造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個鑄件。落砂的過程則需要分離殘渣,包括造模口、流道、澆口以及飛邊。這個過程通常是通過一個特別的修整模具擠壓鑄件來完成的。